其中有以下几大方面的建议:
一.疼痛医学平台迫切需要建立学科独立的疗效控制理论与实践机制。以确保医疗和教学中的安全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中西医结合疼痛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某方法治疗某痛有效”上,已有的大量文献虽然贡献了大量的方法,但缺少系统的规范化、一体化的整合,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决策共享,与成果共享。尤其是中医药,尽管针刺麻醉技术获得了诺贝尔提名奖,但是大量临床报告基本上是阳性结果,普遍缺少疗效控制的记录,缺少阴性结果,以及疗效由量变到质变的报告,更没有治疗过程中动态症状的变化指标与治疗方法的相对应的记录观测。这样的现实导致大量的方法不能重复,或不知道怎样复制,甚至有重复后结果正相反。对于人体生命科学来说,这将带来潜在危险和严重的隐患。在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在人身上做各种无效甚至有害的尝试而造成重大的失误。
发明创造与发现某种疼痛的治疗方法是一样的,必然会遇到千百次的失败,即阴性结果。科学家明白,失败的反面就是成功,研究阴性结果,可以不走老路,修正研究方向,为医学同仁提供参照,防止不良医学事件发生。同时为科研教学提供经验。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尤其是人体医学科学,更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
因此,建立疗效控制的记录观察与成果共享,使所有参与者都拥有共同的资料、方法和研究方向。上述也正是未来中西结合疼痛医学平台的科研方向。
二.建设和发展疼痛科,不应回避可操作性。
每天医生都会面对疼痛病人,但是,医生只能在常规医学体系下完成对疾病诊断与治疗。急诊内外科是没有时间单独研究疼痛,他们更注重的是生命而不是疼痛。大量包含疼痛症状的慢性病已经有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中西医临床目前还是以病为主要治疗目的,这也正是疼痛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医学体系的客观原因。
从门诊的实际出发,符合临床医生与患者的现实要求,不应打乱现有的临床就诊程序,回避急性疼痛治疗的“科室撞车”,减少不良事件与医疗纠纷。立足稳定期“慢性疼痛”的中西结合治疗,是在较快时间内建立疼痛科的稳妥方案。
三.开创有特色的疼痛诊疗体系应具有以治疗疼痛疼痛为中心的医学评估机制。
包括疾病定性,病程估计,疗程设置,医疗费用的经济学评估,以及介入方法与特色治疗方案的推荐。其中判断疼痛性质,确定疾病的阶段,即病程尤为重要,这样做是为了给与患者最佳的中西治疗方法,避免耽误病情。经济学评估可以为医保中心,保险公司,以及患者本身提供必要的建议,节省医疗费用,有利于学科与科室的发展。
四.建议把“辨痛诊病,治病止痛,病去痛除”的医学思维,融入学科理论核心,不断拓展高度与深度,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让中西医结合疼痛医学不仅可以生存,而且能够发现医学新思维,科研新道路,解决目前疑难医学问题。为人类生命科学做出贡献。
未来的中西结合疼痛医学平台应当在符合临床医学现实与当今医学潮流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不应是理论的机械堆砌与人员的简单集合,它的模式应含有一个建立在临床疗效控制基础上的理论统一与决策共享,并以临床为前沿,科研为后盾的学科体系。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