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因突遭受间接外力所致。又称为腰部肌肉劳伤、腰肌紊乱。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于弯腰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常易患此病。
病因:腰段脊柱介于固定的胸段和骶段之间,既承受着身体二分之一的体重,又从事着各种复杂的运动,而周围只有一些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无骨性结构保护。在腰部承重和运动时,过度的负重、不良的弯腰姿势所产生的强大的拉力和压力,容易引起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损伤。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中医学对本病有较深刻的认识,如《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说明腰部急性损伤,多因卒然感受暴力所致,或由于腰部活动时姿势不正确,用力不当,或用力过度,或搬运抬扛重物时,肌肉配合不协调,以及跌扑闪挫,使腰部肌肉、韧带受到强烈的牵拉、扭转而致损伤。
诊断:
1、临床表现:可有腰部疼痛、腰硬、两手扶腰、行走困难、咳嗽和喷嚏时腰疼痛加重等。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部位局限固定,患者多能指出疼痛部位。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深呼吸时剧烈疼痛。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2、检查:
视诊:脊柱侧弯,疼痛引起的不对称性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线,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一般是向患侧侧弯。
触诊:①局部压痛: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压痛点,与受伤部位一致部分患者同时有下肢牵扯痛。
②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紧张痉挛,多位于骶棘肌、臀大肌。这是一种疼痛引起的保护性动作。
专科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或仅见腰椎屈度变直或侧弯,骨关节畸形或退行性变等。扭伤严重者,应拍腰骶部X线正、侧、斜位片,排除腰部各部的骨折、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等。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症
治疗:
西医治疗:
(1)卧硬板床休息,避免腰部负荷过重劳动。
(2)疼痛剧烈时,可口服消炎痛、布洛芬等药物止痛。
(3)外用药可用扶他林涂擦患部或消炎痛膜敷贴患处,均可减轻疼痛。
(4)压痛点明显者可用1%普鲁卡因(或加入醋酸氢化可的松1毫升)作痛点封闭,并辅以物理治疗。
中医治疗:
目的: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滞、加速瘀血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治则: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理筋整复
(1) 扭伤初期宜睡硬板床
(2) 成药自疗法:可用七厘散、云南白药、三七粉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3) 针刺疗法:体针、头针、腕踝针、耳针配合进行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水沟(或左右旁开1厘米处)、后溪(或睛明)、腰痛穴。
配穴:委中、命门、阳关、大肠俞、合谷。
腰痛穴位置: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果不理想时加配穴,均按损伤部位选穴。腰脊正中损伤:水沟,直刺1~2分,反覆捻转,持续2分钟;或水沟旁开1厘米处,左手拇、食指将患者上唇捏住,右手以2寸毫针,从左侧进针,对侧出针,来回拉动强刺激5~10秒。在上述针刺同时,医者站于患者身后,紧扶患者腰腹交界处(章门、京门穴附近),帮助其活动腰部20次,如前俯后仰,左右旋转等。腰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小者):后溪,取对侧或痛侧,往合谷方向进针,亦可由合谷透至后溪,深刺1~1.5寸,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分钟;或睛明,取痛侧,针入0.5~1.0寸(宜缓慢进针,防止损及血管),得气后轻轻捻转,不可提插捣针。同时,亦如上法活动其腰部。腰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大,痛引胁肋者):腰痛穴,取对侧,两针均向掌心斜刺,深0.8~1.0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分钟。并按上法活动其腰部。上述均留针15分钟,运针1~2次。
如尚有余痛或疼痛减轻不明显,深刺大肠俞,激发针感放射至足根,委中刺血,命门、阳关及腰部压痛最明显处,针后加拔罐。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委中、阿是穴。
配穴:华佗夹脊、肾俞、志室、腰眼。
阿是穴位置:腰背部压痛点在腹部之对应处即是。如压痛点在督脉,即在任脉与痛点对应处取穴。
(二)治法
先嘱患者俯卧硬板床上,双手置于头上部,术者双右手拇、食指,在腰骶椎间及两侧腰肌逐一按压,查出压痛点。脊正中损伤:医者用右手掌根放于压痛点处,左手迭于右手光背上,轻轻按揉,乘患者呼气时,用力猛按一至三下。然后先针委中,深刺至1.5寸,捻转提插使针感传至足;继针华佗夹脊(取痛点二侧之夹脊穴)和阿是穴,均泻法不留针。腰软组织损伤:委中,针法同上;阿是穴,施泻法;酌选配穴,深刺,平补平泻。亦不留针。每日1次。
头针
(一)取穴
主穴: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腰部压痛点(下同)。
(二)治法
上述穴位均取。先针主穴,用28~30号1.5寸长之毫针。正中腰痛以枕上正中线为主,两侧腰痛以枕上旁线为主,交叉取穴。 针向下斜刺1寸左右,深度以达到帽状腱膜为主度,并要求产生一定针感(多为酸、痛、胀),然后持续捻针2~3分钟,捻转频率控制在100~150次/分之间,捻转角度控制在360°~720°之间。同时令病人作腰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运动,留针20~30分钟。如症状未完全缓解,可再捻针2~3分钟。并在阿是穴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2分钟,使出现较强烈的针感,不留针或留针10分钟。为巩固疗效,头针可留1~2小时,或让病人带回家中自行取出。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腰痛点、阿是穴。
配穴:腰骶椎、神门、肾、交感、内分泌。
腰痛点位置:在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下脚起始部的突起下方处。
阿是穴位置:对耳轮正中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取1穴以0.5~1寸28号毫针进针后迅速捻转,患部有酸胀、烧灼感时活动腰部,10~30分钟后起针。余穴用王不留行籽敷贴,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5~6下,隔日换药1次。
腕踝针
(一)取穴
主穴:踝上6区、5区。
踝上6区位置:踝关节上3寸,跟腱外侧。
踝上5区位置:相当于绝骨穴。
(二)治法
腰部正中扭伤取6区,两侧扭伤取5区。单侧痛针一侧穴,双侧痛针两侧穴。以1.5寸30号毫针,速刺进皮后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向上进针,以患者不感到酸、麻、胀、痛感为度,否则为进针过深,应退出重针。针深1寸,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
(4) 推拿法:
(一) 取穴: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二) 手法:揉、拿、点压、弹拨、扳、擦等
(三) 操作:松解手法、点拨止痛法、理筋整复法、整理手法、固定与功能锻炼
预防
1.应该宣传教育,减少扭伤发生率。
2.劳动时注意力要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
3、受伤后要注意卧床休息与保暖。
5、平时要加强腰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下几个常用的治急性腰扭伤方药
西药方:消炎痛 25mg
地巴唑 15mg
VitB1 20mg
Tid*3
中药方剂(一)
【辨证】腰部损伤,伤及肾气。
【治法】补肾壮腰,理气止痛。
【方名】桃仁杜仲汤。
【组成】红花9克,桃仁9克,羌活9克,赤芍9克,炒杜仲15克,川断9克,木瓜9克,小茴香9克,破故纸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以黄酒为引,饭后服用。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阻滞,腰络不通。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解痉。
【方名】解痉汤加味。
【组成】白龙须15-20克,钩藤根15克,当归尾15克,紫丹参20克,制乳没各6-10克,延胡索12克,白芍35克,炙甘草20克,伸筋草15克,生麻黄3克,熟地18克,草红花3克,川续断12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