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于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摘要】:经行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常伴有头晕、心烦、汗出、失眠、胁肋胀痛等全身不适等多种症状。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时应以疏肝解郁,益气和血为原则,我们采用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砭石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选用八髎穴进行砭石温法同时用热砭点穴,疏通脏腑机能,养气和血,砭针配合内外同治,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经行头痛;针灸;砭石疗法;临床
在每次月经潮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若偶有一次,不属此范围。此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症之一,常伴有头晕、心烦、汗出、失眠、胁肋胀痛等全身不适,西医常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灵枢》言“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阳。”此病在中医古籍中专篇的论述较少,只散见于头痛,月经不调中。我们认为,本病多责在肝、肾二经。肝气逆乱,冲任损伤所致。验之临床,我们采用针灸和砭石综合施治的方法予以治疗多例病案,疗效颇好,现将临床经验浅析于下: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调气机,七情内伤最易伤肝,且“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妇女常因家庭琐事或工作紧张而致情志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冲脉附于肝,经行时阴血下聚,冲气偏旺,冲气挟肝火上逆,气火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肝郁气滞,气机不宣,血行不畅,瘀血内留,经期气血下注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致经行头痛。
二、治疗机理
本病以头痛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实证者行气活血以止痛,虚证者补气养血以止痛。新砭石疗法是近年开展的以泗滨浮石为原料制成的砭具治疗疾病的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利用了泗滨浮石的感应增温、极宽的远红外辐射波谱、摩擦中产生密集的超声波脉冲等独特的生物物理效应,借助新砭石优良的物理特性、砭石手法,可达到活血通络、开痹止痛、祛寒除湿等疗效,此疗法无痛苦,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配合针灸综合施治,尤其对于患者远期康复效果较好。
三、临床经验
现举病案一例如下:
患刘某,女,36岁,已头痛7年,加重1月速来就诊。现症见:头痛伴颈项部疼痛,得热痛减,月经时加重,舌红,苔黄有瘀点,脉弦细。7年间曾在多家医院进行治疗,效果不佳。多疑似颈椎错位所致,但颈椎X,CT均报告为“颈椎未见明显异常”,终日依靠止痛药减轻疼痛。具体治疗如下:(1)将砭板置于70℃—
结果分析:每日1次,经治疗7次,在治疗期间未曾服用任何药物,效果明显。分析此患头痛经常在月经前加重,疼痛难忍,伴有痛经、口苦、胁肋疼痛。最初印象为肝阳上亢型经行头痛,同时由于头痛已有7年之久,现辩证为肝郁血虚型。故治疗时以疏肝解郁,益气和血为治疗原则。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砭石进行治疗疗效更佳。治疗期间选用八髎穴进行砭石温法同时用热砭点穴,疏通脏腑机能,养气和血。砭针配合则内外同治,表里畅通,通则不痛共奏疏肝解郁,益气和血之功。
四、临床体会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荣于头,足厥阴肝经上颠络脑。而头部经络又与三阳经有关,阳明经行头额前面,太阳经与督脉经行头后,亦上颠顶,少阳经则行于头两侧。胞宫生理功能与五脏、冲任相关,又寄各脏腑经络使其联系更为密切,而主导因素在于肝为藏血之脏,冲脉为血海之本。经行时血液下注冲任而为月经,若因素体虚弱,或情志所伤,或感受外邪而致经行头痛,可辨证为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痰湿中阻、气血虚弱等。故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故在治疗时以疏通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经行头痛属于西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从临床观察中,大多数患者在经前期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抑郁、忧虑、烦躁、神经过敏等精神情绪不稳定状态。目前,西医治疗经行头痛以镇痛为主,药物副反应大。中医学将经行头痛归属“月经前后诸症”的范畴,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常因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络脉不通,皆可导致本病发生。因此治法为疏肝理气,养血益气,行气活血,通过砭石的特殊功效,配合针刺达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针砭结合功效相得益彰,疗效满意。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