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疼痛研究 » 针灸治痛取穴规律初探
针灸治痛取穴规律初探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9/29 9:02:49 来源:网络转载 【字号: 】 浏览人次:
镇痛是针灸疗法的一个显著作用。镇痛效果的优劣,首先在于配穴是否得当。笔者试将疼痛分为内脏痛、肢体痛、躯干部痛、头面部痛四类加以探讨。
1.内脏痛
内脏痛包括胸、腹、盆腔内脏器病变所致的疼痛,临诊时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再配合其它辨证方法。组方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急性内脏疼痛。多为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来势迅急,痛势剧烈。要注重辨病施治,以“急则治其标”为法,以迅速止痛为目的。多选用局部穴、郄穴、合穴、络穴等能够很快纠正气血逆乱的穴位。
2)慢性内脏疼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程较久,痛缓而连绵发作。治疗时更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的法则,多选用俞穴,募穴、原穴。
3)内脏痛是由脏腑气血失和所致,定经选穴不仅要注重脏腑经络辨证,还要结合病因病机,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无论疼痛的急缓、轻重,都应针对病因病机而选取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多为特定穴。如寒凝者,取关元、合谷;火热者,取各经荥穴;气滞血瘀者,取合谷、三阴交等。
4)内脏痛常规表现为胸腹与背腰牵引痛。对此,施偶刺疗效好。俞募配穴法即是典型的偶刺法。急慢性脏器痛除在相应的俞募穴表现出牵引痛外,还常常在背俞穴周围出现变色、凹陷、突起、皮下结节、压痛等,治疗时可寻找这些阳性反应点加以针刺,效果较好。
2.肢体痛
肢体痛主要指上下肢肌肉、关节的疼痛。疼痛性质有多种表现,如串痛、重痛、掣痛、肿痛、刺痛等。治疗时仍要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以循经取穴为主。根据疼痛范围、部位、特点不同,取穴也有区别。
1)痛在一侧,病在一经,表现为循经串痛者,西医的神经性痛多属此类。可循经选择针感传导较好的13穴,如上肢的曲池、合谷、极泉;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对于针感较差的患者,可以循经取穴或阿是穴“排刺”,接气通经,调畅经脉。
2)痛在一处,病位局限者,多属经筋病变。若为急性疼痛,局部治疗非但不能去瘀滞,反会使之加重。唯用疏散之法,行气活血为宜。以远端循经取穴为主,采用运动阻力针法,使气至病所,此法常获佳效。必要时再配合局部穴或阿是穴行雀啄刺。采用对应取穴法,包括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巨刺、缪刺)、以上治下、以下治上(腕踝对应、肘膝对应、肩髋对应)、以前治后、以后治前等方法。若为慢性疼痛,主要是局部气血涩滞,络脉瘀阻所致,故应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循经取穴,疏通经络。
3)周身肢体窜痛,病及数条经脉,非取诸经腧穴调节整体不效。多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左右上下配合:如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止痛,用于气郁致痛者;曲池、足三里利枢节,调理气血,用于气血失和致痛者;阳陵泉、外关疏少阳,舒筋活络,用于因筋之缓急致痛者。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为风为气所病,配治以报刺,追逐其邪可获良效。某些肢体关节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试取督任两脉。取督脉可通调诸阳之气,其中上半身以大椎为主,下半身痛以命门为主。取任脉可助诸阴之本,如关元、气海、神阙。因精神抑郁所致,主诉身痛不已者,还要注意取头穴及背俞穴,镇静安神,解郁止痛。如风池、天柱、神庭、四神聪、心俞、肝俞、脾俞。
3.躯干部痛指胸胁腹部、背腰部疼痛。应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远近配合取穴。如胁痛当责之于肝胆两脉,故宜远取太冲、阳陵泉、支沟,近取章门、大包。另外,急性痛应以远取为主,慢性痛应以局部取穴为主。
4.头面部痛
头面部痛指五官疾病以及其它各种原因所致疼痛。根据脏腑经脉器官相关理论,头面五官均与特定的脏腑经脉有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时除取局部穴、阿是穴外,要注重依部辨经而循经远取。一般多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同时应调治脏腑,多取背俞穴或夹脊穴。另外,宜在分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结合首辨证取穴。
如上所述,笔者在治痛取穴时,将疼痛按部分类、依部分经、循经取穴为原则。另外,组方时还应注意兼治神,住痛移痛。可选用安心神的四神聪、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内关、大陵、心俞等。
针灸是一门实践医学,前人的临床经验有极大应用价值。如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疼痛,次髎治痛经等。有些疼痛,如规律性、间断发作性疼痛,配用子午流注取穴可收到满意疗效。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