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症具有较好疗效是众所周知的。针灸几乎可以治疗各种性质的疼痛,而且其治痛效应可达到立杆见影的程度。针灸治痛为国内外医务人员所关注,但怎么样才能提高疗效,笔者认为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疼痛病症,须在祖国医学—针灸学的理论指导下,与人体生理解剖和病理学相结合,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
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中医学多称之为“着痹(痛痹)”、“寒痹”、“湿痹”、“筋痹”等。这些痛症多由急性或慢性损伤,或有受潮湿风寒之邪所引起的软组织无菌性炎性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组织变性和挛缩等所致。在诊断方面应首先考虑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应仅凭X光片上的骨性改变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应以触诊检查,准确判断病变部位的压痛点更为重要。其治疗原则应是通经活络、舒筋活血,松解挛缩和消除炎性粘连,解除疼痛为其目的。
一、针刺镇痛的取穴原则
1 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常选取疼痛局部及循行所过经脉上的相关输穴,即分为近取和远取两种。如牙痛可近取颊车、下关等,远取合谷,内庭等;剖腹产可局部选用带脉、远端取三阴交等;又如偏头痛可局部取率谷、太阳、风池、角孙等,远端取外关、阳陵泉等;后头疼痛常局部选取络却、玉枕、风府、风池等,远取昆仑、后溪等。此外,在局部取穴中除经穴外还十分注重阿是穴的使用,在病痛的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可取得较为明显的镇痛效应。如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常选用压痛点进行针刺。
2 辨证(经)取穴和辨病取穴相结合:辨证取穴主要是根据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运用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选取相关穴位。如一般胃脘疼痛多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如胃痛辨证为肝气犯胃,或胸胁胀痛均可取太冲以疏肝、泻肝而止;目赤肿痛则常取行间、侠溪;胆道疾病选用胆俞等。此外在临床针刺镇痛时也常根据疾病辨病取穴,如胃脘疼痛无论何种证型,常选用梁丘;胆囊炎、阑尾炎常选用胆囊穴和阑尾穴;落枕用落枕穴、腰痛取腰痛穴、委中穴等。
3 经验取穴和实验取穴相结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各家在针刺镇痛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常用来镇痛的经验输穴。如目赤肿痛选用耳尖放血;咽喉肿痛选用少商放血;急性腰扭伤选用人中或后溪透合谷等;胆绞痛选用天宗、天容穴等等。这类输穴的镇痛作用与一般的经络理论或脏腑理论关系也许并不是很直接的,而是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所以称为经验取穴。此外临床用来镇痛部分的输穴来自于一些实验研究,尽管这些输穴在进行实验以前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论根据,但现在的广泛使用则多依据于其实验结果,故称其为实验取穴。在现代实验针灸中,实验对象虽然以动物为主,但它对临床的影响是较大的。由于针刺镇痛的机理是多方而的,所以这类输穴广泛应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而并不局限于哪些疾病或哪些证候。如三阴交、内关、三阳络、人中、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等。如实验表明,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可以使创伤大鼠的痛阀明显升高,表明该输穴具有镇痛作用和有较长的针后效应。又如有实验表明,电针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环跳等穴都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尤其是电针委中穴对于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达48 h,优于其他实验输穴,也说明穴位选择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痛症
1 肢体痛
肢体痛主要指上下肢肌肉、关节的疼痛。疼痛性质有多种表现,如串痛、重痛、掣痛、肿痛、刺痛等。治疗时仍要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以循经取穴为主。根据疼痛范围、部位、特点不同,取穴也有区别。
(1)痛在一侧,病在一经,表现为循经串痛者,西医的神经性痛多属此类。可根据X光或CT定位法,取病变部位的华佗夹脊穴,使局部紧张肌肉松弛,恢复正常椎间关节位置,松解椎管内外粘连,改善局部血液供应,达到消肿镇痛目的。还可循经选择针感传导较好的1-3穴,如上肢的曲池、合谷、极泉;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委中。
(2 )痛在一处,病位局限者,多属经筋病变。若为急性疼痛,局部治疗非但不能去瘀滞,反会使之加重。唯用疏散之法,行气活血为宜。以远端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强刺激针法,使气至病所,此法常获佳效。必要时再配合局部穴或阿是穴行浅刺。采用对应取穴法,包括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巨刺、缪刺)、以上治下、以下治上(腕踝对应、肘膝对应、肩髋对应)、以前治后、以后治前等方法。若为慢性疼痛,主要是局部气血涩滞,络脉瘀阻所致,故应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循经取穴,疏通经络。
(3)周身肢体窜痛,病及数条经脉。多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左右上下配合::如肝气郁结而致痛者,取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止痛;气血失和而致痛者,取曲池、足三里利枢节,调理气血;因筋之缓急而致痛者,取阳陵泉、外关疏少阳,舒筋活络。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为风为气所病,配以补气之穴位,达“血行风自灭”良效。某些肢体关节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试取督任两脉。取督脉可通调诸阳之气,其中上半身痛以大椎为主,下半身痛以命门为主。取任脉可助诸阴之本,如关元、气海、神阙。因精神抑郁所致,主诉身痛不已者,还要注意取头穴及背俞穴,镇静安神,解郁止痛。如神庭、四神聪、心俞、肝俞、脾俞。
2 头面部痛
头面部痛指五官疾病以及其它各种原因所致疼痛。根据脏腑经脉器官相关理论,头面五官均与特定的脏腑经脉有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时除取局部穴、阿是穴外,要注重依部辨经而循经远取。一般多用肘膝关节以下的输穴,同时应调治脏腑,多取背俞穴或夹脊穴。另外,宜在分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结合辨证取穴。
3 躯干部痛
躯干部痛指胸胁腹部、背腰部疼痛。应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远近配合取穴。如胁痛当责之于肝胆两脉,故宜远取太冲、阳陵泉、支沟,近取章门、大包。另外,急性痛应以远取为主,慢性痛应以局部取穴为主。
4 内脏痛
内脏痛包括胸、腹、盆腔内脏器病变所致的疼痛,临诊时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再配合其它辨证方法。组方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1)急性内脏疼痛。多为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来势迅急,痛势剧烈。要注重辨病施治,以“急则治其标”为法,以迅速止痛为目的。多选用局部穴、郄穴、合穴、络穴等能够很快纠正气血逆乱的穴位。
( 2)慢性内脏疼痛。多为虚证或虚实火杂证,病程较久,痛缓而连绵发作。治疗时更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的法则,多选用俞穴,募穴、原穴。
( 3)内脏痛是由脏腑气血失和所致,定经选穴不仅要注重脏腑经络辨证,还要结合病因病机,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无论疼痛的急缓、轻重,都应针对病因病机而选取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输穴,多为特定穴。如寒凝者,取关元、合谷;火热者,取各经荥穴;气滞血瘀者,取合谷、三阴交等。
( 4)内脏痛常表现为胸腹与背腰牵引痛。对此,施偶刺疗效好。俞募配穴法即是典型的偶刺法。急慢性脏器痛除在相应的俞募穴表现出牵引痛外,还常常在背俞穴周围出现变色、凹陷、突起、皮下结节、压痛等,治疗时可寻找这些阳性反应点加以针刺,效果较好。
如上所述,笔者在治痛取穴时,将疼痛按部分类、依部分经、循经取穴为原则。另外,处方用穴时还应注意兼治神,住痛移痛。可选用养心安神的四神聪、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内关、心俞等。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