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学术交流 » 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 作者:陈日兰 朱 英 刘建航 更新时间:2011/1/13 16:10:13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摘要】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运用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愈显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对SF – MPQ 疼痛评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针结合传统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平衡针;针刺疗法;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陈日兰 朱 英 刘建航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颈椎病是针灸推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约占60% ~ 70%,居颈椎病各型首位[1]。目前,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西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2] 。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将8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与单纯使用传统针法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4 年8 月 – 2008 年8 月瑞康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根据患者初诊时间,采取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将8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2 组,治疗组42 例,其中男性17 例,女性25 例,年龄31 ~ 62 岁,平均(40.21±1.19)岁,病程6 个月 ~ 10 年,平均(5.61±2.10)年;对照组40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22 例,年龄30 ~60 岁,平均(40.32±1.28)岁,病程6 个月~ 11 年,平均(5.57±2.17)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和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晕头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头实验阳性。⑤ 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有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2 纳入标准①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患者均可纳入观察病例;②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和调查者。

  1.2.3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孕、产妇,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配合医生治疗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1.3.1.1 平衡针 选取王文远教授[4,5] 提出的平衡针主穴①肩痛穴(BP – LE6)(定位: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上1/3 处)。取穴原则采用交叉取穴。病人取坐位,膝直位,暴露膝关节以下,术者持针手指常规消毒,患者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 号3 寸无菌一次性毫针1 根,用酒精棉球固定针体下端1/3处。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法,快速直刺腓浅神经,使患者感觉到远距离产生触电式针感,即可出针。②颈痛穴(定位:小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交叉取穴。病人取坐位,术者持针手指常规消毒,患者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 号3 寸毫针1 根,用酒精棉球固定针体下端1/3 处。采用三步到位针刺法,快速直刺尺神经的指掌关节混合支,使患者产生局部酸麻胀针感,个别病人可向前臂放射,即可出针。

  1.3.1.2 传统针灸方法 取穴风池、颈4~ 颈7 夹脊、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外关、后溪、合谷。以上均为患侧。针具采用直径0.30 mm 、长1~1.5寸华佗牌针灸针。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坐位,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颈夹脊:沿脊柱方向75(°)角斜刺入0.8 寸;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1.2 寸;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外关、后溪、合谷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以上治疗均为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次,共进行3 周。

  1.3.2 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法进行治疗。取穴及刺法与观察组相同,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次,共进行3 周。3 周后对疗效进行分析,治疗后进行随访3 ~6个月。记录、观察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以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和外旋等主要临床证候的改善,以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情况。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综合指标采用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及符合1992 年全国颈椎病会议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阳性体征无变化或加重,中止或退出试验的患者按无效统计。

  2.2 疼痛评分结果采用SF – MPQ 评分即简化MeGill 疼痛询问量表[6] 进行评分,Huskisson 氏“视觉模拟评分法”即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以1条10 cm 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以无痛的0,依次增强到最剧烈疼痛10 的11 个点来描述疼痛程度患者在其中标出位置以表示疼痛程度;VAS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据此,可将疼痛这种主观感受用相对客观的方法记录下来。治疗前、后测定,可以看出疼痛症状的变化。

  2.3 治疗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Ridi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主要由颈椎和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压迫神经根所致。当神经根受压时,神经外膜和束膜先被压迫呈凹陷状,随着压力的加重,影响到基膜和髓鞘时,神经细胞水肿、氧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增多,造成神经微循环及轴浆运输中断,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而继发变性坏死[7] ,主要特点为颈椎和上肢的疼痛、麻木和颈椎关节活动受限;属中医学“骨痹”、“痹证”、“项强”、“颈肩痛”等范畴,其病机多因老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复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姿势不正而致气血痹阻,不通则痛,进而出现活动不利,而活动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气血痹阻。《灵枢? 经脉》云:“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灵枢?五邪》有“邪在肾,则骨痛……病肩背颈项痛。”《济生方? 痹》亦云:“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故中医认为该病以肝肾不足为根本,颈部外伤、劳损所致气滞血瘀,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经络不通为标。临床上多由正气不足,气血失调,以致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筋骨肌肤所致。其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是本病发病的关键。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文献报道普遍认为其治疗措施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类。关于非手术疗法,在中医药领域中,有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疗法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8],其治疗原则上以通为主,消痹通络、解痉止痛、活血化瘀为主。颈夹脊、肩井、肩中俞、肩外俞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大杼为骨会,后溪以通督,合谷、外关以疏通经气,促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加上配合使用平衡针[9],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直接输给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大脑高级中枢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系统接到信息后迅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从而达到快速高效的镇痛效应。本研究治疗组在愈显率、SF – MPQ 疼痛评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0.01),疗效显著,显示了平衡针加传统针灸治疗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军, 尚秀兰, 孙树椿.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49-53

  〔2〕王余燕, 王花蕾.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13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王文远. 中国平衡针灸学的研究 .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0):56

  〔5〕王文远, 毛效军. 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 例临床研究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4):297

  〔6〕Melzack R. The short-form MeGill Pain Questionnaire .Pain,1987,30(2):191-197

  〔7〕崔树森, 魏状, 尹维田, 等. 应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 中国临床康复,2003,12(32):434

  〔8〕王琼芬, 李飞, 李玲. 非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观察 .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4

  〔9〕王文远. 平衡针灸学最新理论研究 . 中国平衡针灸平衡医学杂志,2001,(1):31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