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诊疗技术 »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作者:董清平 更新时间:2011/1/13 16:03:47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字号: 】 浏览人次:
董清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而出现的,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当某种原因(如劳损、运动损伤、不良姿势、外来暴力)破坏了脊-盆-髋构架系统的力学平衡,而引起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曲度改变、骨盆倾斜、髋关节应力不均衡、软组织痉挛,脊神经受卡压等变化,临床上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和治疗效果。
脊-盆-髋调正手法是董清平教授承家传手法,并从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的系列手法,其特点是从中医整体医学出发,通过系列手法调正脊-盆-髋力学构架系统,使脊柱维持正常生理曲度,恢复三维立体的力学平衡,松解周围软组织痉挛,从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1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1996年版《脊柱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扩散、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拇趾背伸力减弱;⑤X线摄片检查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脊柱侧弯、椎间隙正常或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 T或M R 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适应证及禁忌证
2.1适应证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但未经任何治疗;②病情为轻、中度,休息后症状可减轻;③年龄在60岁以下,排除其他腰椎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2.2禁忌证
①病史超过半年,经常发作,经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②首次发病即出现剧烈疼痛,下肢症状明显,呈被迫体位,难以行动及入睡;③出现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功能障碍;④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较长,影响生活和工作;⑤合并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等改变及其他合并症,或曾进行腰椎手术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⑥病情为重度,或CT、MRI显示髓核巨大突出或脱出;⑦60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⑧合并骨盆或髋关节疾病,不能实施手法者。
3技术操作方法
3.1松脊手法
3.1.1棘旁点穴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患侧,两手拇指相对,按顺序由下至上点按骶1至2患侧棘突旁(相当于棘突6约1厘米,又称为“内夹脊穴”)。点按强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度,相当于10kg左右重量,每穴持续3秒;反复操作3次。
3.1.2牵引下棘旁点穴手法患者俯卧位,由两助手分别把持其腋部、踝部,由轻渐重对抗牵引,持续1分钟。牵引力不超过患者体重,患者腹侧面与床面接触。在牵引状态下,术者进行上述点穴手法。操作方法同前,反复2次。
3.1.3小斜扳手法“小斜扳”是指手法使腰椎产生的旋转角度小于普通大力斜扳,不超过(15±3)°。手法轻、缓,不发力。①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呈现屈膝屈髋放松状态,健侧下肢伸直;②术者肘部推顶患者肩前部向后上方;另一肘部推按臀部髂骨翼处向前下方;③两肘互相配合,同时使腰部旋转(15±3)°,放置支点偏下腰段。
3.2旋盆手法:
3.2.1臀中肌点穴手法接前法,患者仍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用两手拇指点接臀中肌压痛点(即髂骨翼与大粗隆顶点之间的压痛点)。点按强度先轻后重,以患者能忍耐度,相当15kg重量,持续1分钟。
3.2.2牵引下旋转盆手法患者俯卧位,两助手对抗牵引方法同前。术者两手把持患者髂骨两翼左右交替旋搬骨盆。骨盆旋转角度为20°左右,手法应轻缓(防止猛搬),左右交替旋搬各3次,15秒内完成。
3.3调髋手法此手法操作前先做患者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检查。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将患者一侧下肢屈髋屈膝90°,然后内收内旋髋关节至最大限度;再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侧髋关节;比较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调髋手法反复进行3次。
3.3.1髋内收内旋手法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差一侧。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一手使其屈髋位,并尽力推膝部向内,呈内收内旋位,另一手稳定同侧肩部(不要离床)。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
3.3.2髋外展外旋手法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好一侧。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将其踝部置于对侧大腿上,使髋关节呈“4”字位,即髋外展外旋位;一手按压膝部向下,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前上棘使骨盆稳定不离床面,两手同时用力,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
3.3.3双侧屈髋屈膝手法术者两手把持双小腿,使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膝贴近胸壁至最大限度,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将双下肢伸直。
3.4治疗时间及疗程治疗隔日1次,30天(治疗15次)为1疗程,进行1~2个疗程。
4注意事项
4.1手法操作力度、角度及活动范围应严格控制在操作规范的标准范围之内,并以患者能够忍耐为度。
4.2各项手法作用不同,相互关联,操作时须按脊-盆-髋规定程序进行。
4.3手法轻柔、节奏均匀、缓和平稳。“松”为关键,通过每一步手法,逐渐达到松脊、松盆、松髋的目的,以恢复脊-盆-髋的力学平衡。
5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5.1治疗中如出现腰、髋部不适或轻微疼痛,确定为周围软组织反应者,可继续治疗。
5.2治疗中如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加重,确系因手法治疗导致者,应暂停治疗,卧床静养、限制活动并佩戴腰围保护,待症状缓解后,做腰椎CT复查,腰椎间盘突出无加重者可恢复治疗。否则应停止手法治疗,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