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类风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小关节,以对称性、多发性为特点,其病程较长,且缠绵难愈,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类风湿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痹证,它与顽痹、历节更为相似,其治疗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加用部分有毒的乌头类(附子、草乌、川乌等)中药,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1.乌头类中药治疗类风湿病的历史
中医用乌头类中药治痹证由来以久,早在《金匮要略》就记载有“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此二方中就有附子和乌头,上述二方为后世治疗痹证的代表方,至今仍应用于临床。可见,从古至今,乌头类中药在痹证的治疗中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如今,其功效也正在被现代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所证实。
2.乌头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侧根(子根)。乌头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主要栽培于四川。附子味辛、甘,性热;有大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附子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附子可使动物肾上腺中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减少,尿中17-羟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降低,碱性磷酸酶和肝糖原增加。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到,腹腔注射乌头碱,可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以上说明附子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抗炎作用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到下丘脑室旁核CRH神经细胞及正中隆起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增深。提示附子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所致。另有实验发现,动物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附子仍有抗炎作用,说明附子除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外,本身可能还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川乌为草本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产四川,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江苏等省有栽培。本品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具有袪风湿,温经止痛的作用。本品辛热升散苦燥,“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治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芍药、甘草等配伍,如乌头汤(《金匮要略》);若与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可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如活络丹(《和剂局方》)。本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乌头次碱,其次为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均系双酯类,易被水解。本药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蛋清、组胺和5-HT所致大鼠跖足肿胀,还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腔渗液及白细胞向炎症灶内的聚集, 明显减少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对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川乌总碱能显著减少角叉菜胶性渗出物中前列腺素E(PGE)的含量, 表明抑制PCE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川乌总碱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试验中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所含的东莨菪碱可加强其作用。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块根,草乌生于山坡草地或疏林中。主产山西、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味辛、苦,性热;有毒。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等。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中乌头、阿替新碱等。乌头碱、次乌头碱对用电刺激鼠尾法或热板法引起的疼痛反应, 均有镇痛作用, 乌头总生物碱对因热引起的兔耳肿胀, 小鼠实验性腹膜炎均具有抗炎作用。 临床上将草乌制成每 2ml含总生物碱 2mg的注射液, 肌肉注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神经疼痛等。
附子、川乌、草乌同为毛茛科植物,但不同属。川乌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的植物。川乌的茎是直立的,一般高约一米左右,开紫色花,根是团块状,侧根就是附子,炮制后就是常用的附片。因为是附生于川乌的主根上,故名附子。草乌的茎是蔓生攀援状藤本,一般长约三米左右,还是开紫色花。草乌的根是长块状,没有附子。附子、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植物。在性味与归经方面三者相同;在功效方面,三者各有异同,附子散寒止痛作用强于川乌;草乌与川乌同样具祛风寒湿,散寒止痛作用,只是川乌侧重于祛寒湿痹症,草乌侧重祛风止痛。附子、川乌、草乌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其它化学成分各有所异。在药理作用方面,小鼠作实验表明,川乌、草乌镇痛作用较附子明显。川乌与草乌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北乌头略强于乌头。在抗炎作用方面,附子主要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川乌总碱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蛋清,组胺和5-HT所致大鼠足肿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抑制组胺、5-HT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渗出和增生。草乌可促进蛋清所致大鼠足水肿消退,对巴豆油引起的鼠耳肿胀和腹腔毛细血管有通透性抑制。
此类药物对类风湿病都有一些独特的治疗作用,但用药中要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并且要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严格炮制,合理配伍,减少甚至消除毒性,增强疗效。乌头类经久煎可以减少毒性,久煎可使有毒成分分解、挥发;也可以利用适当配伍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提高药效,如附子甘草配伍等。但由于乌头碱有大毒,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法用量。一般宜从小剂量用起,逐渐加量,但不宜超过药物的最大常用量。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无中毒反应,并行相关的化验检查。如发现有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采取解毒措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头类药物具有镇痛、抗炎和抗免疫功能的作用。乌头类中药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PGE合成环节,可以排除依赖垂体-肾上腺轴的关系,其镇痛作用与脑内5-HT水平有密切关系,而对免疫抑制作用则通过T细胞及其亚群产生抑制,从而影响B细胞的功能,这也是乌头类中药用于抗风湿的药效学基础。
3.乌头类中药的毒副作用
乌头类中药的毒理作用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先兴奋后麻痹,还能直接作用并毒害心肌,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中毒症状。中毒表现为:先有唇、舌、四肢发麻,并遍及全身,且痛觉减弱。迷走神经兴奋,可致恶心、呕吐、腹痛、出汗、流涎、视力模糊及心率减慢、心律紊乱。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对心肌的毒性可致频发室早,甚至阵发性室速、室颤,引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抢救措施:停药。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用硫酸钠口服导泻。危重患者,应配合西医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强心等治疗。阿托品可以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平滑肌收缩、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及兴奋呼吸中枢,能减轻或消除流涎、消化道症状及心律失常。对于窦性停搏、结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等使用阿托品疗效不显著者,可改用或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并可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煎服解毒。
附:典型病例
1.李某某,女,46岁,家庭妇女。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5年,久治不愈,近5个月加重,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寒,双手、双腕、双踝关节肿胀,左手腕僵直,面色微黄而白,气短不欲食。舌质淡,脉沉弦细。血沉
2.董某某,女,52岁,工人。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腕关节疼痛,伴有怕凉。自己在家口服抗风湿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后逐渐累及双膝、双手、双踝等各个关节,晨起发僵,遇冷加重。患者就诊时四肢关节疼痛明显,伴有肿胀,关节屈伸不利。面色萎黄,气短无力,或溲清便稀,舌苔白,脉象弦紧。检查血沉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