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键词 热痹熏洗剂; 熏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型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含量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或软骨,导致滑膜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手段。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我们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自拟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35±9.68)岁;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9.10±8.2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均予以健康宣教,采取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小时后恢复活动;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湿、受冷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低嘌呤饮食,禁止饮酒;避免饱餐;饮足够的水,入液量每日维持在2000~3000ml左右,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2.2 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上予以热痹熏洗剂(由汉防己、龙胆草、黄柏、生大黄、芒硝等18味药物组成)熏洗治疗。使用方法:将上药(除芒硝外)加冷水3000ml浸泡20min,煮沸后再煎30min,煮沸的药液倒入清洁桶中,将芒硝放入桶中搅拌溶化,桶内放一熏洗架,患者取舒适坐位,将患肢置于熏洗架上,温度较高时利用药液之热气熏于患处,并用大浴巾围住,遮盖严实,不使热气外透,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浸洗患处至感觉无热感为止。每日一剂,熏洗一次,时间为30分钟。病情严重者可将药液复煎,每日熏洗二次。
2.3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上予以扶他林乳胶剂外搽治疗。(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2.4 疗程: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疗效标准[2] 修改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20例中,临床痊愈6例(30.0%),显效12例(60.0%),有效2例(10.0%),愈显率为9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0例中,临床痊愈1例(5.0%),显效6例(30.0%),有效12例(60.0%),无效1例(5.0%),愈显率为35.0%,总有效率9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的比较 见表1。两组关节疼痛、肿胀积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关节肿胀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止痛、消肿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的比较
组别 |
n |
观察时间 |
关节疼痛积分 |
关节肿胀积分 |
总积分 |
对照组 |
20 |
治疗前 |
6.75±1.33 |
2.05±0.69 |
15.05±3.20 |
治疗后 |
2.10±1.41※ |
0.55±0.51※ |
5.13±3.15※ | ||
治疗组 |
20 |
治疗前 |
7.50±1.54 |
2.50±0.61 |
16.65±3.10 |
治疗后 |
0.45±1.10※△△ |
0.20±0.41※△ |
1.43±1.91※△△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BUA,ESR的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BUA、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UA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UA、ESR比较(x±s)
组别 |
n |
检测时间 |
BUA (umol·L-1) |
ESR (mm·h-1) |
对照组 |
20 |
治疗前 |
540.56±56.55 |
22.90±9.15 |
治疗后 |
427.73±59.79※ |
14.85±4.27※ | ||
治疗组 |
20 |
治疗前 |
572.99±69.87 |
29.45±10.75 |
治疗后 |
384.12±43.92※△ |
15.70±4.61※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3.4 临床安全性评价 2组ALT、BUN、Scr等指标治疗后有轻度波动,但在正常范围,无临床意义。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4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因其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临床特点,归属于祖国医学“热痹”、“风湿热痹”的范畴。其主因在于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酿生尿酸浊毒,湿热内蕴,复因酗酒、恣食膏粱厚味(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劳累、受寒等助湿生热,湿热之邪流注于关节、肌肉,聚湿成痰,气血壅滞不畅,痹阻经络,不通则痛。热痹熏洗剂是根据本病“湿、热、痰、瘀”的病机,选用汉防己、龙胆草、黄柏、生大黄、芒硝等18味药物组成。方中汉防己最善治热痹,祛风除湿,清热消肿;龙胆草、黄柏善清下焦湿热,消足膝肿痛,三药共为君药。生大黄清泄湿热,活血祛瘀;芒硝清热消肿,软坚散结;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苍术、独活、威灵仙开发腠理,透解湿热之邪,助君药清热祛风祛湿,共为臣药。湿热蕴结,气血痹阻,故用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行气活血;治痹者必治痰,以法夏燥湿化痰散结,共为佐助;制川乌、制草乌两药并用,以辛热之性,开发腠理,使里热得以外达,表邪得以消散,是“火郁发之”之义,与大量苦寒清热利湿药相伍,其辛热之性得以制约,保留其显著的止痛功效,属制性存用之法;细辛芳香走窜,祛风通窍止痛,三药共为佐制药。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引药达于病所,为引经药。诸药合用,清而不滞,温而不燥,清泄湿热而无凉遏之虑,共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
本病痛在局部,如采用中药内服,往往多为苦寒清热利湿之品,久服常服易伤脾胃,导致湿浊更甚,难以根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根据“内病外治”、“以痛为腧”的理论,将上药煎汤,趁热熏洗局部病变关节,从受邪之处治之,通过热力、药力的蒸腾,使玄府洞开,药力从皮到肉,由筋达骨,层层渗透,直达病所,开发腠理,使湿热随汗而解,既透邪外出,又减轻症状,使经脉流畅,血活气行,达到通则不痛、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既减轻患者长期服药的痛苦,又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和作用,减轻了药物对胃肠道、肝、肾等造成的副作用。
本临床观察显示,应用热痹熏洗剂熏洗外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较好的缓解关节疼痛、肿胀,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血尿酸、血沉等实验室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翠英.风湿病诊疗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3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79~180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