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学术交流 » 小针刀治疗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小针刀治疗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 作者:李世刚1 ,汤远兴1,段俊峰2 更新时间:2010/6/20 9:46:20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中西医疼痛医学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小针刀治疗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小针刀治疗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探讨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和单盲法分成:牵引组(对照组)40例、小针刀治疗组40例进行治疗;结果:牵引组(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21例;未愈:7例;显效率:82.5%。小针刀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20例;未愈:2例;显效率:95%。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小针刀治疗组优于牵引组。2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值的比较,显示治疗前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受卡压,小圆肌缺血受损伤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颈、肩、背上可触诊到的痛点进行小针刀松解,就可以使疼痛、肌肉痉挛、小关节错位、神经卡压的恶性循环打破,消除症状。

主题词  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

0引言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根性痛,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由于多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区域。自2007-01/2010-01,作者采取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小针刀治疗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探讨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的发病机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设计: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

12 地点和对象:2007-01/2010-01,将80例门诊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和单盲法分成:牵引组(对照组)40例、小针刀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组:17例,女23例;年龄:35~65岁,平均(50.6±7.5)岁;病程:2~3,平均(4.6±3.2)个月。其中治疗组:26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平均(46.6±3.5)岁;病程:3~2,平均(5.4±2.5)个月。以上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男女组成比例等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诊断标准:参照《现代颈椎病学》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颈椎病学》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症状以患肢上臂外侧疼痛为主者;③发病后未接受任何治疗或接受的治疗无效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非颈椎病因素引起的上臂外侧疼痛者;③小针刀手术禁忌症者[2]

13 参与者:研究设计者为第一、三作者,实施干预者第一、二作者。

14方法:牵引组(对照组):采用日本产的OG  OL2000型电脑颈牵引装置进行颈椎牵引,患者取坐位,头部由中立位向前屈曲20度左右,所用的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5,采用间歇牵引,牵引90秒间歇5秒,牵引总时间为20分钟,以治疗十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进行评估。小针刀治疗组:以患者的颈、肩、背上可触诊到的痛性硬结、痛性条索状物作为作用点,局麻下严格按照小针刀的操作规程进行松解[2],一周一次,以治疗两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进行评估。

15结局观察指标: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l、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因本病患者以疼痛为主诉,故还采用评价疼痛的数字评分法[3]0~10)评价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的情况。

2 结果  牵引组(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21例;未愈:7例;显效率:82.5%。小针刀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20例;未愈:2例;显效率:95%。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小针刀治疗组优于牵引组。2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值的比较,显示治疗前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临床和统计学分析可得知,小针刀治疗组优于牵引组。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值比较(¯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善指数

 

牵引组          40      6.13±1.07      2.78±2.20        3.3±2.51

 

小针刀治疗组       40      6.08±1.16       1.93±1.93         4.2±2.38

 

                         >0.05            < 0.05            <0.05

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治疗前:t= 0.495 P=0.623 0.05 ;  治疗后: t= -3.13 P=0.03<0.05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临床表现的总称[4]。现代研究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神经根受到挤压和刺激,神经根硬膜袖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升高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变,使神经根在炎症、水肿等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根性症状[5]。要解除神经型颈椎病的根性疼痛,必须在椎管内减压以消除神经根的压迫或消除根部的炎症,才是唯一的治疗途径。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肯定有效的颈牵引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6],采用颈椎椎管外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对治疗组进行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的结果证明:治疗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效,治疗组在治愈率、疼痛指数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这一事实反过来证明,临床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中有很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是颈肩背部软组织损害所致。下面就颈肩背部软组织损害导致颈椎病患者产生上臂外侧疼痛的可能机理进行探讨: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一般在3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劳损及退行性变,而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在对人颈椎关节囊的研究发现,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存在于滑膜下疏松的间隙内或致密的关节囊组织中,该关节神经传入冲动对于颈椎的本体感觉和疼痛感觉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刺激支配关节的神经可以产生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7]。痉挛的颈部肌群可使颈神经和臂丛神经部分或全部受到卡压,颈神经后支卡压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地引起局部软组织痉挛,这虽然是肢体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妥当,痉挛的组织就有可能刺激颈神经后支神经,加重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日久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而加重原有的颈椎间盘及颈椎小关节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肩胛背神经主要来自第5颈神经,但常接受第4颈神经的小支,在颈神经刚出椎间孔时发出,至肩胛提肌前缘,沿肩胛骨内侧缘下降,至肩胛提肌的下角分布于肩胛提肌及大小菱形肌[8]。肩胛背神经的走行分2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发出后跨中斜角肌的表面向下、外、后走行,约40%者中斜角肌的表面大部分为腱性者;第二种是穿过中斜角肌向下、外、后走行,在中斜角肌内走行的长度为209±61mm,途中结构大部分为腱性者占179%。肩胛背神经起始部走行方式及其与中斜角肌比邻中的致密的纤维组织,是该神经易造成卡压的形态学基础[9]。当颈椎间盘变性引起颈周肌群痉挛紧张时,就有可能造成肩胛背神经卡压,而造成背部的肩胛提肌及大小菱形肌肌肉功能失调,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产生大量的致痛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前列腺素等)引起背部肌群痉挛,加重颈椎周围肌群痉挛 ,加重原有的颈椎间盘及颈椎小关节损伤。

小圆肌起自肩胛骨腋缘的上2/3,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冈下肌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8]。营养小圆肌的血管是旋肩胛动脉,主要供应小圆肌和冈下肌下部[10]。该动脉在小圆肌和冈下肌移行处已近末梢。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发现,该部位筋膜成分较多,组织血管少,血管收缩对小圆肌的血液供应影响较大[11]背部肌群痉挛产生的大量致痛物质会使背部软组织的血管收缩,引起小圆肌起始部与冈下肌移行处局部缺血,而产生损伤。小圆肌与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区域通过周围突分支存在空间上的联系,小圆肌病损均可导致以臂外侧为主的牵涉性(或根性)上肢痛[12]

在治疗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针对患者的颈椎间盘病变相应的颈部软组织、肩胛骨的内侧缘、小圆肌上可触诊到的痛性硬结、痛性条索状物进行小针刀松解,在生理上可以刺激局部末梢神经,使血液、淋巴循环加快,使病变局部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提高,解除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解除肌肉的痉挛紧张;在生化上可以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在血清中的含量,调整神经机能,镇静并使疼痛减轻或消失[13]。使疼痛、肌肉痉挛、小关节错位、神经卡压的恶性循环打破,使颈椎恢复稳定,而消除症状。临床上很多痊愈的病人在影像学上是改变不大的,变的只是症状的改善。

4结论:综上所述,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受卡压,小圆肌缺血受损伤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颈、肩、背上可触诊到的痛点进行小针刀松解,就可以使疼痛、肌肉痉挛、小关节错位、神经卡压的恶性循环打破,消除症状。

参考文献:

1、赵定麟 .现代颈椎病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3

2、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0-431

3、罗纳德.坎纳[] . 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疼痛治疗 [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 36

4、戴力扬.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颈腰痛杂志, 1999,020(004): 308-310

5、张军,尚秀兰,孙树椿.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007(001):P.49-53

6、周秉文. 颈肩痛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9

7、王金武. 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9,020(003):137-139

8、邵富元,邵华磊 ,薛爱荣. 颈肩腰腿痛应用解剖学[M] .河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61575

9、尹望平,邹菊培. 肩胛背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2002,008(004) :270-270,287
10、王桂生,朱通伯,吴祖饶. 骨科手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94~395

11、苍伟,王雪峰,刘玉柱. 腋神经应用解剖与颈椎病患者肩胛痛点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3, Vol.27:20-22
12
王岩松. 颈椎病、小圆肌扳机点与上肢牵涉痛发生机制的探讨[J].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13黄开斌,胡贤荒 中国针刀学 [M] . 香港 :世界医药出版社, 2000:150

 

第一作者简介: 姓名:李世刚;性别:男;1975年生,广东省肇庆市人;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职称:副主医师;研究方向: 正骨推拿疗法结合小针刀疗法、银质针疗法治疗脊椎病及其相关疾病、运动创伤等各种软组织损伤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