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阐述了国际医学界从产生背景、发生机理、神经病理、持续时间四个方面对疼痛进行的分类,归纳了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在疼痛的治疗方面积累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疼痛;分类;治疗
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主观感觉症状, 2001年国际疼痛研究会定义为:“疼痛是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现”[ 1 ] 。《内经》详细记载了疼痛的内涵、分类及临床特征,现代学者也从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1 疼痛的分类
人体全身任何部位都会在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不同机理、不同病种的不同过程中发生疼痛,因而疼痛分类就显得十分复杂,目前国际医学界对疼痛的分类有如下四种:
1. 1 根据产生背景分类 根据产生疼痛的背景可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前者主要是由局部损伤,刺激增加形成的反应性疼痛,刺激一旦去除,疼痛随之消失,不使组织产生炎性反应或神经损伤。后者常由炎性反应和神经损伤引起,常会因为炎性反应而产生相关化学介质等[ 2 ] 。
1. 2 根据发生机理分类 根据疼痛发生的机理可分为“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前者直接由伤害性刺激造成,是机体防御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与组织损伤或炎症有关,又称为“炎症性疼痛”。后者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与损伤区域外触觉和温觉反应异常有关,包括一系列疼痛综合症(如复杂的区域疼痛综合症、幻肢痛、癌性痛、三叉神经痛和带状疱疹后期的神经痛等) [ 1 ] 。
1. 3 根据神经病理分类 根据产生疼痛的神经病理可分为“神经末稍疼痛”和“中枢性痛觉过敏”两类[ 2 ] 。前者是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疼痛性介质(如5 - 羟色胺、组织胺、乙酰胆碱、P物质、白介素、激肽类、去甲肾上腺素等) [ 3 ]大量产生和聚集。后者是在组织损伤和炎症性反应时,脊髓神经元敏感性增高,表现为兴奋性受野扩大、对阈上刺激反应性增强及持续时间延长、神经元兴奋阈值降低、激活传递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等[ 2 ] 。
1. 4 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根据疼痛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慢性疼痛”和“急性疼痛”。凡疼痛持续3~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疼痛”[ 4 ] ,若是“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较短时间的疼痛”为“急性疼痛”[ 2 ] 。急性疼痛如术后痛、分娩痛、外伤或运动损伤痛、烧伤烫伤痛、疾病状态的相关疼痛、急性神经损伤痛和癌晚期痛。
2 疼痛的治疗
疼痛是人类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症状之一,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在治疗疼痛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1 中医药治疗疼痛 中医药治疗疼痛是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内外结合、针药并用的具体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2. 2 现代医学治疗疼痛 疼痛治疗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虽然方法很多,但主要有神经调节术、神经消融术、静态磁场技术等,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主流方法。目前所用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阿片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其他如右美沙芬、美西律等药物[ 1 ] 。由于疼痛是当代医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因而学者们己经从信号转导机制研究镇痛机理:一是调控第一信使及其相关受体研究。第一信使在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化学诱导剂等)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方面。二是调控第二信使的治疗研究。第二信使是相对于细胞外第一信使而言的,是指某些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被激活,导致细胞内浓度短暂升高或降低的一类小分子物质,目前对疼痛和镇痛相关的第二信使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氧化氮及Ca2 +。三是可能参与信号转导调控的其他因素研究。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环氧合酸和原癌基因等方面。信号转导机制的切入,能更好地阐述疼痛的发生和镇痛机理[ 19 ] 。有人提出了“疼痛分子治疗”的思路,一是将体外培养的自体细胞或细胞株植入体内,因为这些移植细胞能分泌抗痛蛋白、抗痛蛋白的调控因子、酶或信号转导因子等,从而增强抗痛蛋白的表达,达到镇痛效果;二是基因治疗,即通过改变人体内基因表达:一方面上调抗痛基因表达,另一方面下调疼痛基因表达,特异性地干预疼痛的生物行为,达到镇痛目的 20 ]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由于致病因素、病理机制乃至病人体质的不同,疼痛的特征会有很大差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探讨各种疼痛发生的机理,选用给药途径简便、不良反应轻、效价比良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1 ]安志明,王杰军.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J ].中国疼痛学杂志, 2008, 14 (1) : 42 - 44.
[ 2 ]王祥瑞. 急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J ]. 上海医学,2007, 30 (6) : 393 - 395.
[ 3 ]于布为,赵欣.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J ]. 继续医学教育,2008, 20 (5) : 42 - 49.
[ 4 ]崔苏扬,赵峰. 慢性疼痛治疗进展[ J ]. 中国厂矿医学,2007, 20 (6) : 577 - 578.
[ 5 ]张利泰,张法胜. 针药结合治疗痛症研究思路考释[ 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 (9) : 1742 - 1743.
[ 6 ]李道明,黄明贵. 癌痛的机理探讨[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0, 22 (12) : 7 - 9.
[ 7 ]韩旭. 中医治疗癌性疼痛近况[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2) : 227 - 228.
[ 8 ]陈孟溪,黄立中. 复方蟾酥散外敷治疗癌痛60例临床观察[ J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3 (3) : 37 - 39.
[ 9 ]徐慰泉. 消坚止痛散外敷治疗癌性疼痛68例临床观察[ J ]. 湖南中医药学报, 2004, 10 (1) : 27 - 28.
[ 10 ]田华琴,黄志庆. 癌理通外敷治疗癌性疼痛60例[ J ].陕西中医, 2004, 25 (3) : 232 - 235.
[ 11 ]陈保平. 乌头镇痛膏治疗癌痛60例疗效观察[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8) : 815 - 816.
[ 12 ]嵇玉峰,黄金活. 麝香止痛膏外敷治疗肝癌疼痛26例临床观察[ J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7 ( 2) : 31- 32.
[ 13 ]杨劼,寇胜玲. 元麝止痛液的制备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J ]. 中成药, 2005, 27 (2) : 243 - 245.
[ 14 ]卞镝,成泽东. 针灸对癌痛患者免疫机制的调节[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 (4) : 334 - 335.
[ 15 ]洪晓瑜. 耳针对中晚期肝癌疼痛的治疗体会[ J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14 (6) : 2136 - 2137.
[ 16 ]苏寅,李荣. 辨证穴贴治疗骨转移癌疼痛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内伤科杂志, 2003, 11 (5) : 6.
[ 17 ]赵玉香,赵玉玲. 疏络膏穴位外敷缓解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J ]. 中医外治杂志, 2003, 12 (2) : 12.
[ 18 ]王庆其. 内经临床发微[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71 - 372.
[ 19 ]孟保华,孟宪丽. 疼痛治疗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J ].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7, 29 (4) : 166 - 169.
[ 20 ]卢中平,江伟. 疼痛分子治疗的研究进展[ J ].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4, 25 (2) : 71 - 73.(收稿日期: 2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