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诊疗技术 » 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腰间盘突出”
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腰间盘突出”
  • 作者:转载 更新时间:2010/4/24 10:00:10 来源:互联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腰间盘突出”

     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针刺前询问病史,显性或隐性糖尿病、血友病、血管硬化症患者不宜针刺;对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经服药病情稳定可在严密观察下施行。做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向患者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针感及反应,取得患者的配合,以便医生完成操作,避免发生折针、晕针。令病人平卧位或侧卧体位,依据患者查体情况确定损害疼痛区域的压痛点群,正确选准进针点群并作上标记,在无菌操作下,对每个进针点用0.2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一个皮丘,而后选择1至4号长度合适的无菌银质针对准深层病变区方向直刺或斜刺,直达肌膜附着的骨面,通过针尖探刺引出强烈的酸胀、麻或痛的针感。针刺完毕后,在针与针的皮肤空隙铺垫足够紧实的纯棉布条,再在每根银质针的针柄上套上用桑皮纸裹的艾球,用适量95%酒精染湿半个艾球表面,燃烧完至熄灭,待针自然冷却后就可取针,按压3-5分钟,以便止血。针眼用安尔碘消毒。稍作休息鼓励患者后下床行走,嘱3天内针眼勿接触水,禁用手摸或指搔。开始治疗会出现相关部位反而更酸痛的情况,这是治疗过程中系例补偿调节的正常反应,需向患者说明。每次针刺数量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个别患者承受能力较差可分批进行银针针刺治疗。

治疗结果

     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和劳动。检查无敏感的压痛点。计11例。显效:自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和劳动,仅在气候变化或过度劳累后感腰腿酸胀不适。检查有敏感的压痛点残留。计25例。有效:自觉症状及体征自觉症状部分改善,但仍有某些征象小发作或时有较重的征象突发,能从事一般工作和劳动。检查有敏感的压痛点。计13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与治疗前相同。计1例。

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腿痛传统发病机制是建立在神经根受单纯机械性压迫致痛的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深刻的影响着众多医生和患者,这50例病例中就有曾被建议作椎间盘摘除术者。而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椎间盘退变属自然规律不是疼痛因素;只有当椎管内鞘膜外脂肪患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才会出现椎管内疼痛,临床通过腰脊柱“三种试验”来检查鉴别。若上述试验阴性,虽有突出物的阳性依据,其疼痛主要病理基础仍是椎管外软组织(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等骨胳附着处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化学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疼痛,而后形成不同程度的炎性组织变性和挛缩,特别在肌附着处痛继发反射或保护性肌痉挛,软组织疼痛引起的肌痉挛会破坏身体的动力性平衡,机体为了保持重新平衡进行调节,以补偿性肌痉挛而引起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调。银质针针身长而粗(15-18cm,粗1.1mm),由80%白银加20%铜、锌、镍溶化的合金拉丝制成。银质针针身长,能正确地刺到深层软组织病变区域,并可深达骨面和肌肉附着处,这些部位正是软组织的原发损害部位,以深层压痛点群作为针刺区域,起到类似软组织松解“以针代刀”的作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疼痛。再则针身粗,可有效导热且不易弯折变形。针身有适度柔软性,可随着骨膜的骨凹面弯曲继续推进至主要的发病部位以扩大治疗面,能进一步提高疗效。针刺手法上针尖作小幅度提插探刺,找到骨面病变软组织附着处特强针感的压痛点,也就是治疗到最严重最原发的部位;针尖在操作中有压毁、压伤末稍神经,起到消除疼痛,阻断疼痛传导的作用;当艾球燃烧,银质针良好的导热性可致针尖升温达40℃—50℃,热能传导深入到痛点并扩散到周围疼痛病变部位,可使微循环血流量逐步增强,改进代谢,消除或减轻肌肉和筋膜等骨胳附着处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促使放松相关痉挛的肌肉,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作用。这种依据软组织松解术思路而制定的密集型针刺结合热疗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和疗效可以和软组织松解手术相媲,对急性初发的重症病人、及肌肉和筋膜只有短缩和变形而无性质变化者尤其适合。使原来要作椎间盘摘除术、传统保守治疗无效者通过银质针针刺刺得到康复。明确诊断、选择好适应症,针刺选择部位定位力求准确,熟悉解剖和熟练手法,都是银质针疗效的保证。所选病例中有1例无效,该例经进一步确诊是胸椎椎管内良性肿瘤。其他各例随访半年至2年半,疗效稳固。兼于学习掌握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的难度,我也是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提高,早年所治病例有小症状急性发作者,隔年前来复诊,根据所查残留痛予以补针,使其疗效进一部提高。基于以上的认识,采用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本病是首选。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