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椎间盘炎较为罕见,患者十分痛苦,治疗颇为棘手。胡有谷报道过6例原发性椎间盘炎,采用前路手术病灶清除治愈[1]。我队收治的椎间盘炎病例中有2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炎,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镜病灶清除置管滴注治疗,术后症状迅速得到缓解,节省了费用,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同为L4~5椎间盘炎。临床表现:劳累后腰部疼痛不适,双下肢乏力,迅速转为痉挛性腰痛,不能翻身,腰部及相关的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过敏,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X线示椎间盘间椎体的软骨板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核磁共振示有骨髓炎样表现。
1.2 手术方法 俯卧位,局麻,X线定位,脊椎正中线旁开8cm为经皮穿刺进针点,根据勾股定律确定穿刺角度及深度,如果是L5~S1还要考虑髂骨的高度,故针尾与冠状面尚有一个夹角,穿刺成功后置扩张管及工作管,用髓核钳及刮匙清除腐烂组织,抽出液及取出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引干净,套管内加正压或负压均能诱发患者疼痛,置入2根无菌输液管,拔出工作套管并固定输液管,抗生素盐水持续滴注冲洗3天,静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2周,术后3周戴腰围下床锻炼。
1.3 结果 本组2例椎间盘炎患者均治愈,术后腰痛症状基本缓解,细菌培养为化脓性链球菌,选取用药敏抗生素治疗,病理报告为变性髓核组织,边缘见中性粒细胞浸润。治疗后1周翻身较轻松,血沉很快恢复正常,卧床3周后下床锻炼,1个月出院,随访1年,症状未复发,X线示炎症的椎间隙变窄。
2 讨论
非手术后原发性椎间盘炎十分罕见,报道很少,在诊断思路上缺乏认识,甚至要经诊断性治疗后才确诊,主要症状是腰部剧烈的疼痛,腰肌痉挛。X线、CT及MRI检查有帮助确诊。患者有劳累后抵抗力下降的诱因,同时有白细胞增高现象,所以我们认为血源性感染是重要的因素,对剧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又不能解释,排除了脊椎或椎管内肿瘤,白细胞增高的,结合病史及体检,要重点考虑非手术后腰椎间盘炎,以免贻误诊断。
本症治疗十分棘手,治疗方法与一术后椎间盘炎治疗一致。椎间盘炎治疗目的是消除炎症,缓解症状、及早下床,康复功能。非手术治疗椎间盘炎的病例,病程长,症状缓解慢,病人难以耐受。我们治疗的2例病人中,1例因精神压力大,痊愈出院时头发完全变白,另1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精神症状,经冬眠治疗后才渡过疗程。保守治疗平均治愈时间为3.5个月,患者十分痛苦。
近来很多学者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未有定论,后路手术有感染扩散之虑,前路手术较为妥当,有椎管脓肿时应后路手术减压,有条件可以经皮穿刺手术,我们在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手术治疗取出物可送细菌培养,既可进一步确诊又可为选取用抗生素 提供依据,给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经皮穿刺置管冲洗能够清除炎症腐烂物,并能直达病所,故疗效可靠,经皮穿刺置管术,前提须具备腰椎间盘镜系统设备。
手术时机,我们认为经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3~5天,症状不缓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镜手术创口小,损伤小,操作简单,局麻手术,穿刺时腰部常痉挛,疼痛剧烈,但穿刺后置放工作套管后,疼痛立即缓解,主要是椎间隙压力骤减,术中一定要把椎间隙的坏死物清除、冲洗、吸引干净,这点十分重要,放置两根管冲洗。手术时间为1h左右,术后疼痛基本缓解,一般不需止痛药物,冲洗3天后拔管,并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2周,3周后可下床锻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效果十分的明显。因此,椎间盘炎一经确诊,短期内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症状,要积极手术治疗,采用前路手术为妥,条件允许,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镜手术[2]清除病灶置管冲洗是一种理想的安全、有效、快捷、价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