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中医文献 » 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
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
  • 作者:纪征瀚 更新时间:2010/4/18 13:45:10 来源:中西医疼痛医学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随着“痧”的概念的演变,清代痧症医籍呈现了前期少而精、中后期多而滥、末期罕有新作的特点。虽然痧症医籍曾一度大行于世,但从内容来看,几乎均演化自前中期的五大著作:《痧胀玉衡》、《痧症全书》、《治痧要略》

【摘要】  随着“痧”的概念的演变,清代痧症医籍呈现了前期少而精、中后期多而滥、末期罕有新作的特点。虽然痧症医籍曾一度大行于世,但从内容来看,几乎均演化自前中期的五大著作:《痧胀玉衡》、《痧症全书》、《治痧要略》、《痧症指微》和《急救异痧奇方》。其中,《痧症全书》是在《痧胀玉衡》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治痧要略》则是《痧胀玉衡》的节要本。

【关键词】  痧症医籍 痧胀玉衡 痧症全书 治痧要略 痧症指微 急救异痧奇方 中医文献学

“痧”是具有中医文化特质的一个病证。“痧”与刮痧疗法,为我国民间所熟悉,却难以跻身于中医大专院校教材之中,原本是治疗用的刮痧法,于20世纪末又神奇地被包装为现代都市的时髦保健疗法,更重要的是,其疾病史本身又可谓跌宕起伏。鉴于种种矛盾与曲折,“痧”成为一个形成于华夏文化氛围中的鲜活的疾病史个例。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痧”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沙虫、沙病、痧胀三个阶段:“沙虫”以中射工、沙虱毒为代表;“沙病”记载首见于南宋,为一组症状,通过刮擦皮肤引起局部出现沙粟状的红色瘀点,俗称“得沙”;“痧胀”兴起于清代,范围急剧膨胀,基本成为疫病和不明疾病的大杂烩。直到清初,“痧”还是很不起眼的民间小病种,然而此后“痧”急剧扩张,一度形成“无人不痧,无症不痧”[1]的状况。最后在清末衰落,20世纪中又逐渐回归“沙病”[2]。

  “痧”在清代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演变过程。与此相应,研究痧症的专著——痧症医籍的市场温度也出现大起大落、冷热交替。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特设“痧胀霍乱鼠疫”一节,这自然大大方便了原始文献的搜集查找。但由于痧证发展史的特殊性,许多文献的著录尚存不妥之处,既有写作年代的讹误,也有书名与内容的舛错。如该节的首书明·穆世锡《穆氏家传痧症辨疑全书》乃儿科痧疹(即麻疹)全书,与清代“痧胀”风马牛不相及。第二部书《痧疫论》则是道光三年(1823年)胡杰(云溪)重订王凯《痧症全书》时附录的自家著作,被误传为清初林森之书。第三部《痧胀玉衡》才是清代痧症医籍的奠基之作,为清代五大痧症医籍之首。

  五大痧症医籍概述

  清代痧症专著始自清初郭志邃(右陶)的《痧胀玉衡》。该书原为三卷,初刻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卷上为痧症理论,卷中列各痧症状,卷下载治痧方药。康熙十七年(1678年),郭氏因“年来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伤人最多,非惟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3],故又续编此书,别为后卷,再刊时并入前刻。是以全书共四卷,前三卷涉痧50种,后卷又增入36种。本书建立了痧症的理法方药体系,是痧症的奠基之作。

  康熙二十九年(1890年),第二部痧症文献《痧症全书》付梓。作者王凯(养吾),毗陵(今江苏常州)人。自称其术得自于深山野人林药樵,故或著录此书为“林森(药樵)授”。它的初刻本即为张仲馨订本,时称《晰微补化全书》。正文分两卷,卷上为痧症理论,卷下为诸痧症治方药。

  郭、王两部著作的关系,是一桩陈年公案。王孟英的祖父王学权即云:“更有王养吾者,将郭氏《痧胀玉衡》窃为己有,假托深山野人之秘授,编其原方为六十四卦,未免伤及事主。而沈芊绿不察,采入《尊生》;何丹流受愚,重灾梨枣。案虽未破,君子病之。”[4]

  客观地说,《痧症全书》的写作的确是建立在《痧胀玉衡》的基础上,理论部分等也确实多处有抄袭的嫌疑。但是,王氏也有自己的创见和贡献,特别是他将郭氏杂乱无章的各痧分为正痧、变痧两类,系统归纳为各36种,其中变痧包括痧胀的兼症、类症、变症,使痧症的子病名框架顿时明晰许多。其书传播甚广,清代后期痧症文献对痧症的分类、病名等多宗此书。

  大约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或稍后,李菩(东白)作《治痧要略》,是为清代第三大痧症医籍。该书摘取《痧胀玉衡》的15种痧症,又补充“斑痧”1种,大幅度的砍削使本书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故广受欢迎。在此之后,清代亦有大量节要类痧症医籍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讲,该书可称为节要类痧症文献的创始者。

  最迟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第四部重要痧症专著《痧症指微》完成。该书为天台僧普净著,毗陵奚佳栋述,逸士邱天序辑。但该书至道光二年(1822)才得以梓行。原书不分卷,主要为各痧证治,按病位和病势分类,分为上部痧(20或19种)、中部痧(15种)、下部痧(20或19种)和大痧症(16或18种)。其中,大痧症为痧症中之最重者。书前仅两篇理论,“奇经八脉总论”理论主要来自《难经》,“治痧当明经络”来自《痧症全书》。

  约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成书的《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收入了《急救异痧奇方》(又称《急救奇痧方》)。该书传诵一时,收录54种痧症。与上述诸书不同的是,该书多将症状拟物化,并以其肖似物命名,如乌鸦痧、蛇痧等。在同类书中,“痧”或写作“翻”、“挣”。从其学术意义来说,此当为清代第五大痧症医籍。

  至此,清代五大重要痧症专著俱已现身,时光亦早已步入清代中期。新疫病(真性霍乱等)的来势汹汹,使众多医家措手不及。清代青浦名医何其伟(书田)感慨说:“自来厉气与正气并行于一气之中,故感而患痧者,无岁不有,亦无时不有。”[5]为了应对时隐时现的旧疫病和前所未见的新疫病,社会的第一反应是翻刻旧痧书,以解燃眉之急。在翻刻过程中,若不甚满意原作,也有人会根据当时情况,稍作改编,或将数书合刻,或汇萃重编,使这一时期痧书大行于世。然而这些后续的痧书,多从上述五大痧症医籍演化而来。

  痧书的翻刻与改编

  本节对翻刻的痧书,重点辨析那些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有些书籍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却是同一旧痧书的翻版。《痧症全书》衍生之书就是典型例证。

  1.《痧症全书》的翻刻与改编

  清代五大痧症医籍中,翻刻次数最多(20余次)的当属《痧症全书》,尚不计合刻本和被他书改编后重梓的次数。根据《联目》对现存版本的记载,可以看出,《痧胀玉衡》的早期影响力要大于《痧症全书》,其证据是国内康熙间刻本的大量存在,且分布地区甚广。同时,日本从享保八年(1723年)到宽保元年(1741年),就有4种《痧胀玉衡》早期的刻本的存在[6],这足以说明其在邻国日本的影响。而《痧症全书》从嘉庆三年(1798年),也就是删减版的《痧症全书》付梓以后,就成为大热门。其中何汾(丹流)当居首功。他把一个繁冗复杂且有抄袭嫌疑的本子,改造成一个简明扼要、井井有条的实用之作,使《痧症全书》的影响远超《痧胀玉衡》。《痧胀玉衡》在清代中后期仅有4次明确的刊刻纪录[4]。《痧症全书》自问世以来,经数十次翻印,其间或改编删订,或变更书名,其形式、内容屡经变迁,版本流传错综混乱,致使该书原貌渐失,形成几个版本系统[7],造成书目著录的混乱,影响到对该书传承脉络与学术源流的了解。

  沈金鳌(芊绿)《沈氏尊生书》(1773年)卷二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实际上是清初王凯的《痧症全书》。此后冯敬修将《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改编后而单行,名为《痧胀燃犀照》。

  道光六年(1826)的金华重刊本《痧胀名考》(又名《痧胀原由》,或误作《痧眼原由》)也是从“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而来,是窃名单行本,且堂而皇之署名“钦命太医院正堂镜湖氏钱松著”[8]。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又被单行,书名《痧胀源流》。可见《痧症全书》已存在许多同书异名现象。

  2.《痧胀玉衡》的翻刻与改编

  《痧胀玉衡》同样存在翻刻与改编问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汉邑徐东皋梓行《治痧要略》一书。该书包括理论和方药,并无具体痧症的治疗,据载乃明末清初欧阳调律集著,清·汉南罗星六抄授。但该书编写过程中亦参考了李菩的同名之作,如“焠痧斑法”即与李氏“论痧斑”文字相同。而且其中很多内容看起来像是《痧胀玉衡》的另一节要本。时隔百余年,其中哪些内容是欧阳氏原有,已无可考。

  最迟至嘉庆末年(1820年),宁慈盛朝扬辑《痧胀玉衡摘要》付刻。该书更为简洁,只选用了《痧胀玉衡》“易为人所晓者,并参以各书所载良方”[9]。故除理论部分大大压缩外,诸痧只选取6种,方药也只保留便用七方和绝痧方。另附试痧与治痧秘方。

  道光元年(1821年),《治痧症穴法要诀》(简称《痧症要诀》)问世。此书系“暨阳陈氏秘本,相传已久”[10],由陈氏后裔陈汝銈付梓。该书分44痧,分别绘图说明针刺的部位或穴位。图后或附文字说明,讲述该痧的症状、病因病机或内服方药,内容多采自《痧胀玉衡》。

  3.《治痧要略》的更名与衍化之书

  道光元年(1821年),高杲(亭午)著《治痧全编》。此书虽名为增著郭右陶之书,但自序中云:“今年秋得乡先辈手抄珍藏郭右陶先生所著《痧症要略》一卷,徂来朱蓼庄先生参订。”[11]而李菩之《治痧要略》雪鸿堂刻本书名便是“蓼庄参订治痧要略”,正与之相合,高李二书内容又大同小异,因此,李氏之书很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又更名为《痧症要略》。

  道光元年(1821年),马骧(裕庵)刊行《痧症发微》,此书底本即为李菩之《治痧要略》,只是书名已变。该书亦被收入光绪年间抄本《痧疔济急合编》中。

  同治十二年(1873年),胡凤昌(云谷)根据《痧症发微》,“裒多益寡,并举生平所目见耳闻得心应手者”[12],辑成《痧症度针》。该书加入了不少个人观点和总结性文字,并注出了部分痧症的别名,试图将异名同痧进行合并。如番沙即黑痧胀,故又名黑痧。共记录18痧。

  此外,此期还有虞山东徐墅徐惪銈所纂之《治痧要略》,亦即李菩之同名之书。

  4.《痧症指微》的同书异名

  抄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痧症秘传歌诀》的主要内容就是《痧症指微》,歌诀只有4首,是根据上、中、下部痧及大痧症的子病名编缀而成。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周国瑞刊《痧症针刺法》,即《痧症指微》。

  此外,《痧症指微》还以书名各异的抄本形式流传于世,如《挑痧指穴》、《痧症摘要》等,传抄年代均已不详。

  5.《急救异痧奇方》的衍化与复刻

  咸丰元年(1851年)梓刻的《绣像翻症》,又名《翻症图考》、《七十二翻图说》,实际上是从《急救异痧奇方》演化而来,病症则由54痧增加到72翻,并配以人物及所拟物图像。该书亦被附于《(绘图)针灸易学》之后,或收入《疔痧二证挑法》中。

  同治十年(1871年),刻《七十二痧症吕祖仙方》。此即是《急救异痧奇方》中从“羊毛痧”到“喉痛破烂日久不愈”的部分。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船米客龙宗树抄录该书,名《七十二痧症仙方》。光绪六年(1880年),该书由贺兰山人俞政卿复刻,书名改作《时症痧症喉症经验神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学库书房刻《痧症全书》,实即《急救异痧奇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徐元芳印《痧症仙方》,将李庚馀刻《治痧经验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加以“缕述前人名论用药,合为一编[13]。

  以上是对重要痧症医籍的翻刻,或加以改编增补。此外,清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些对既往痧书的汇编与合刻本。

  汇编与合刻痧书

  道光元年(1821年),孙玘(鹤隄)编辑《痧症汇要》,该书由何其伟校阅。孙玘自云抄集郭氏《痧胀玉衡》及王氏(即王凯)、徐氏(名字不详,其书可能已佚)《痧症全书》三书之要,其实该书主体来自《痧胀玉衡》,以另两书作为补充。翌年,孙氏将《痧症指微》附于该书后梓行。这是《痧症指微》首次以刻本形式刊行。

  道光三年(1823年),胡杰在删订《痧症全书》时,又附入自家所作《痧疫论》。

  道光十一年(1831年),“河南武孝廉某挟艺来长江,寓居三界精舍,治痧辄奇验……据云有亲授钞本而秘不以示”[14],后被人窃抄,此即于咸丰十年(1860年)印行的《晰微补化全书》,作者郭鏸(太原),同治十年(1871年),陈懋德刻本称其为“梁溪山人”。该书的上卷多节选自《痧症全书》,下卷诸痧则来自《痧症指微》,增补的《痧症妙谛》数则系从《痧胀玉衡》而来。由于该书的书名与王氏《痧症全书》的最早版本(张本)一般无二,极易混淆,而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又更名为《痧症备要》,更导致著录的混乱。此外,光绪二十年(1894年)趾道人抄录的《一指定禅》,前面大半便是郭鏸的《晰微补化全书》,更加入推拿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作”,该流派“已知最早的师承关系为清道光和咸丰年间的河南李鉴臣及其弟子扬州丁凤山”[15]。现从封面与扉页看来,此书多半是太医院集体所作,一指禅流派传人丁凤山亦参与其间,而成书时间很可能在光绪初年(1875年)稍后。

  咸丰二年(1852年),管颂声将传为欧阳调律集著的《治痧要略》与《痧症指微》(管序称不详作者名氏,实即普净)合刻,名之曰《痧法备旨》。

  光绪八年(1882年),由《七十二翻》扩展而来的《翻症七十六条》(无图)与刘文范(月汀)的《羊毛痧验方》(即《羊毛瘟疫新论》)合刻。

  光绪九年(1883年),费山寿(友棠)辑纂而成《急救痧症全集》,更是综合何本《痧症全书》、《痧症发微》、《痧症度针》、《痧症指微》和《手足十二经针法》诸书的内容。

  最迟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陆乐山撰《养生镜》。全书前3/4为痧症治疗,后1/4为疔疮治法。痧症治疗部分的开篇理论主要来自《痧症全书》,其后各痧症治主要来自《痧症指微》,并补充部分《痧症全书》的内容。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玉海楼铅印丛书《注穴痧症验方等四种》,其中《注穴痧症验方》即为胡本《痧症全书》,而所附《华佗危急漫痧方》即《痧症指微》,《吊脚痧症方》即徐缄(子默)之《吊脚痧方论》,所附《觉因道人七十二痧治诸症急救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管斯骏(秋初)编次《经验百种时疫急痧方法》(简称《经验急痧方法》)。书分三卷,卷上多抄自王凯《痧症全书》理论部分,卷中为《急救异痧奇方》,卷下来自《痧症指微》。

  宣统三年(1911年),《痧症要诀》始与《惊风三十八症童人图》、《急救经验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合刊,总称《痧惊合璧》。

  结 论

  综上所述,清代前期,痧症医籍少而精,中期及其以后的若干年,痧症文献多而滥。中后期虽然亦间见原创作品如《温证羊毛论》、《痧疫论》、《痧症传信方》、《吊脚痧方论》等等,但其余多半是新瓶装老酒,重拾先前五大痧症医籍的牙慧。这样的炒冷饭之作对付旧疫病还算凑合,可是在新瘟疫面前却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从而使得社会上对痧症文献的期望值不断降低,以至于清末痧症医籍一落千丈,很少再有新作问世。

【参考文献】
    1 赵海仙.兴化实济局霍乱麻痧辨证[O].不分卷.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兴化四圣观刻本.4.

  2 纪征瀚,郑金生.试论中国古代的“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19~22.

  3 郭志邃.痧胀玉衡.续叙[O].清康熙间刻本.1.

  4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3.

  5 孙 玘.痧证汇要.何序[O].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张承恩堂刻本.1.

  6 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398.

  7 纪征瀚.《痧症全书》及其主要传本[J].中华医史杂志,2008,38(3):170~175.

  8 (原题)钱 松著.痧胀名考[O].不分卷.1985年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金华重刊本抄本.

  9 盛朝扬.痧胀玉衡摘要.序[O].清道光前木活字本.

  10 陈 氏.治痧症穴法要诀.序[O].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木活字本.1.

  11 郭志邃撰.高杲增著.治痧全编.自序[O].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慈余堂活字本.2.

  12 胡凤昌.痧症度针.弁言[O].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石印本.1.

  13 徐元芳.痧症仙方.序[O].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油印本.2.

  14 郭 鏸.晰微补化全书.全书引[O].清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刻本.1.

  15 严 振,赵 毅,金卫东.论《一指定禅》对推拿治痧的探索[J].按摩与导引,2002,17(1):4.

  • 上一篇: 没有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