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为您介绍一个并发要不慢性疼痛3年的多囊肾患者治疗经过。在石家庄肾病医院的病区里,有一位整天躺在床上捂着腰的患者。改名患者的名字叫鲁西华(化名),39岁,家住内蒙古省。三年前,患者偶尔腰部疼痛,后来延至腹部,钝痛、胀痛、刀割一样的痛。并且后来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变得愈加严重。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多囊肾,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后来石家庄肾病医院接受诊治,主治医师:贾英辉。
那么,看到这里,就有一些患者不明白了,患者的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跟多囊肾有关系吗?根据此患者病例,石家庄肾病医院的肾病专家为此做出了解释:
1.慢性疼痛及腰痛是多囊肾最常见早期症状。
其实,每个临床大夫都知道,慢性疼痛及腰痛是多囊肾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而肾功能不全则是多囊肾长期发展的结果。多囊肾患者的疼痛可因囊肿扩大出现尿路感染、肾结石绞痛,少部分可同时出现肾细胞瘤。疼痛轻者有腹部闷胀不适,重者疼痛剧烈。疼痛包括腹痛、腹直肌痛、腹股沟及大腿部位的疼痛,或是刺激膈肌引起的疼痛。当然,疼痛程度会因人而异。且这种疼痛常随运动而加剧,所以患者如不注意则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
关于为什么会引起疼痛,具体机制不明,但总的来说是因为肾脏囊肿不断增大所致,由于囊肿扩大牵拉肾包膜,挤压肾实质或是对肾门牵拉引起的。疼痛加剧或性质改变可提示肾结石、肾出血形成血肿或梗阻、感染及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不仅是疼痛,囊肿的不断增大还会影响患者肾脏功能,所以应积极控制囊肿增大。
2.常用阿片类药物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
在患者出现疼痛后,一般会首选药物治疗,如大家所认可的阿片类等药物。当然,只要没有乱用药物史,服用此类药慢性病患者成瘾的危险是比较小的。但患者也应该清楚,该类止疼药对治疗起不到多大作用。可往往人们关注这个的比较少,除了自己身体的疼痛进行止疼治疗外,在意的是饮食之类的保养性的治疗。
【附多囊肾患者饮食注意】首先多囊肾患者应戒酒,因酒类对与肾脏的刺激性尤为重要。它可以刺激多囊蛋白活性,加速囊肿生长;另外,少食用发酵性食品:这里所讲的发酵食品主要是菌变发酵的食品,如豆腐乳、臭鸡蛋类。避免食用此类将对囊肿生长速度有利;每一种肾病,都应该低蛋白饮食,避免体内氮类代谢物合成,减轻肾脏的排泄力。还有避免服用动物内脏等,只有注意了这些最基本的事项,才可以避免肾脏损害、囊肿恶化的因素。
3.血尿要消,但减少囊内压、缩小囊肿更为重要。
下一步就该谈最关键的治疗了,既然单纯的止疼起不到治疗的作用,那么消血尿呢?血尿作为多囊肾患者的常见症状也经常作为患者治疗的重点。不过,血尿是要控制的,但不能只是补血,关键是要弄清楚血尿出现的原因。从多囊肾发病来讲,在纤维化过程中出现血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和滤过膜受损压力差异使红细胞从受损部位被挤出所致。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要祛瘀止血才行,这就涉及到西医和中医治疗上的不同。西医在于治症,而中医在于通过症状寻求病因然后对因施治。只要通过中医用药,对受损肾脏固有细胞进行修复,调节血管弹性,便可以从根本上控制血尿。
另外,针对病发的囊肿,随着其不断增大,也逐渐困扰着肾病患者。其实,在囊肿小的时候就需要治疗,只是我们碍于西医传统治疗观念没有理会罢了。这不是单纯抽液及去顶减压术就可以解决的,中药治疗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其通过促使囊壁的血液循环和通透性改变,使囊内液不断回吸收、减少,从而抑制液体的分泌,使囊内压力减少,体积逐渐缩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压力,从而进一步使腰酸胀不适感减少。另外其对血管的扩张作用,肾缺血症状改善、肾性高血压消失,血压稳定于120/80mmHg。通过以上作用,肾功能逐渐得到恢复。更重要的是:其所针对的是所有囊肿,而且有双向调节作用,增加液体回吸收并抑制其分泌,所以在治疗上更彻底。
4.绿色疗法——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极为关键。
讲完了治疗,还有一点需要提醒患者,多囊肾因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以一般患者家族中都有此类患者的病人,在此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在自己或家人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一定要联想一下家中是否有类似的遗传病史,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很可能就因为这十几块钱的检查使您早期认识到病情,然后及早治疗。而对于发现后的治疗,则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如果及时治疗是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还是尤为关键的。大家可能不相信,在上边所讲到的这个案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有可能影响病情进展的。目前,许多医院在致力研究多囊肾早期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心理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疗法,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在石家庄肾病医院,在注重身体上的治疗以外,还注重对患者心理上的治疗、心理放松、分散注意力等,全方面的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帮助患者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