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国家战略部署,推动针刺相关技术在膝骨关节炎(KOA)防治领域的规范化应用与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针刺干预 KOA 理论框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中医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云南省中医医院疼痛科承办的“针刺相关技术干预膝骨关节炎(KOA)专家交流会” 2025年8月22日-2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天花苑酒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疼痛学分会秘书长王锡友主持,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徐莉娅致欢迎辞,欢迎和感谢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昆明参加本次会议,并介绍了云南省中医医院疼痛科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随后,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唐学章发言。唐主委在发言中强调:本次专家交流会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术部以学术创新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增加分会学术交流范围,并以学术交流带动中西医疼痛防治技术发展。分会在未来几年的学术规划中,将在学术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中医防治疼痛的标准化工作,以建设专项技术指南、专家共识等方式,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参与,从而推动中医药防治疼痛的规范建设,并增加分会委员的凝聚力及分会的学术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上午的学术交流由王锡友秘书长主持,第一时段主要围绕“针刺相关技术干预 KOA”进行研讨和交流。王锡友主任首先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技术体系,该体系基于态靶辨治理论,融合多流派精髓,突破传统分型局限,构建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态靶经纬网格体系,实现“态随机转,靶随证动”的个体化干预。
分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梁鼎天副院长在会上分享了题为《黄帝内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一项随机、双盲、假针刺对照试验》的前沿研究。该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医特色针灸疗法走向“证据为先”的精准医学道路,为KOA患者探寻简便、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新选择。
分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疼痛科李娟红主任在发言中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将西医对病灶的精确诊断与中医绿色疗法相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能够创伤更小更好地解决关节炎伴半月板损伤疼痛肿胀等问题。
分会副主委,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腰痛科张中主任交流了临床针刺治疗骨关节炎的个人经验,建议着重研究治疗方法及机制,以便于提供最有效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
分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疼痛科王开龙主任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针刺治疗治疗,建议内外兼治,形神共治,中西结合,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新中医理念。并介绍了壮医经筋理论及内热针治疗方法。
分会常委,云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玉溪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王孝艳主任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退行性疾病,与机体的衰退相关;除了骨本身的问题,还合并有筋的问题,应分型分期治疗,针刺为主,综合治疗。“气血同调、筋骨同治”,采用短刺、输刺等特色针刺方法;辅以灸疗、热疗、光疗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共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之功。
分会常委,广西壮医国际医院疼痛科肖林主任介绍了壮医火针和刃针治疗膝关节的三种技术,包括松解经筋术、神经刺激术、骨膜调衡术。
分会常委,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亮介绍了全国名中医郭剑华教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并无私提供了应用多年的外敷经验药方。
分会常委,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疼痛科张万高主任建议在针灸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评价中,引入西医核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会比较客观,让科研结果更有说服力。
分会常委,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许纲主任提出要思考:膝关节病治疗的最终结局是什么?远期疗效如何?如何评估其结构及功能上的变化?影像学结果的变化?如果仅仅是止痛,对关节的结构影响一定是有益的吗?我们的治疗方法与目前西医推荐的方法,如PRP,透明质酸?干细胞?人工软骨等,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赵延科医生关于KOA的治疗,建议除了隐神经的阻滞治疗,应该重视膝周的末梢神经(膝上内、膝上外、膝下内、膝下外、腓返神经)和膝后侧的腘神经丛的阻滞治疗,而这些神经伴行的动脉在超声上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从而可以更精准的进行阻滞。膝周的肌腱(鹅足肌腱、髂胫束)、韧带(内外侧副韧带、髌骨内外侧支持带)以及关节腔的穿刺治疗在超声引导下治疗可以和更精准,更高效。
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王宾副主任提出制定“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简单介绍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拟申报项目“慢性腰痛中医外治法干预的注册登记研究”的研究基础和未来方向。
上午第二时段主要围绕针推治疗慢性腰痛注册登记研究进行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于长禾博士介绍了该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旨在探索腰痛的针推治疗模式、疗效特点,为针推治痛提供真实世界证据。分会常委,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科田佩洲主任介绍了科室慢性腰痛治疗经验,主要是秉承“国医大师”吕景山教授“方选对药、生克制化,针取对穴、意在精疏,术用对法,同步行针,针药并举、各施其宜”的学术思想,通过中西结合,针药并举,以“治痛三步曲”,治疗腰痛病,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分会常委王孝艳主任关于“腰痛”的经验是:针刺治疗为主,采用时空针灸、古典针法(短刺、恢刺、齐刺、傍针刺等),配合小针刀、内热针、平衡功能训练及其他物理治疗等。王主任围绕“腰痛”已经完成一个省部级课题,另外一个项目明年结题。
下午的学术交流由疼痛学分会秘书长,中日友好医院推拿科丁海涛主任主持,主要围绕中医疼痛学教材的编写进行交流。
分会名誉副主委,泰山学者,山东第一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刘方铭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医疼痛学》教材编辑目的,基本内容编写思路。请参会专家围绕中医疼痛学进行讨论,以便于补充和完善,最终将该书引入大学课堂。为了提升教材的适用性,刘教授在编辑书籍前,已经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了3年中医疼痛学方面的教学。刘教授根据《黄帝内经》等著作,总结了中医治疗疼痛的几个基本支撑理论,包括: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松则痛、不正则痛、不平则痛。
分会副主委,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疼痛科周友龙主任认为,要根据疼痛发病的不同层次,不同部位,不同原因,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建议要辨证施术,因症施法,以达到精准、高效,避免过度治疗。
分会副主委张中主任建议:中医疼痛学教材的编写,着重应该是基础理论而非治疗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辩证疼痛的分型,便于结合以后的专业开展疼痛治疗,而非用大而广的方法教学。
分会副主委李娟红主任认为:既要深挖中医疼痛理论,还要有中西医结合方面表述,以实现疼痛的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便于被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接受。疼痛学领域,不仅要研究疼痛,更要从病的角度研究。辨痛识病,止痛治病。这样更能体现中医对疼痛的标本兼治的这种精髓。
分会副主委,云南省中医医院疼痛科陈建军主任关于中医疼痛学的意见:1、建议要参古,不要逆古,要简明而要而要实用,利于学习,利于推广。2、可参照西医的疼痛治疗学,能够做到中西结合,做成有特色的中医疼痛学。3、在中医疼痛治疗技术方面要体现中医特色的同时,也要参照借助介绍西医的一些好的成果。中西医结合更利于推动中医治疗学在世界疼痛防治领域的应用。
分会常委,无锡市中医医院风湿科周腊梅主任认为,中医疼痛学教材是中医对疼痛认识的传承总结与系统分类,对于疼痛科,风湿科的学科发展非常重要,是中医临床治疗疼痛的基础。在中医疼痛理论与辨证的基础上,与疼痛关系密切的学科如风湿疼痛,情志疼痛,癌性疼痛,神经血管疼痛,消化性疼痛能否分章节有所提现,尤其一些特色疗法技术,作为和疼痛密切学科临床诊疗依据。
分会常委郭亮主任对中医疼痛学编写要坚持“学生能掌握、教师易授课”的原则。分会常委许纲主任建议“五不致痛”理论要有相对应的评估方法,如舌象脉象等。分会常委王孝艳主任关于“中医疼痛学”的建议是辨病、辩证、辨经、辨构而论治,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标准化。
分会常委王开龙主任认为中医疼痛学需要比疼痛治疗学更加偏重于理论,疼痛不仅仅以痹病理论进行指导,建议完善内科疾病的阴阳气血脏腑虚实等辩证理论,结合经络辩证等内容。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疼痛科杨经慧主任建议将治疗操作规范、要点,无菌技术等写入《中医疼痛学》。并建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牵头,成立中医疼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8月24日上午,疼痛学分会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举办了党建义诊活动,期间唐学章主委、王锡友秘书长等专家参观了滇池院区疼痛科,陈建军主任介绍了科室的建设及开展疼痛诊疗情况。
24日下午,会议圆满结束。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