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新闻 » 天气日渐变冷,如何防治颈肩腰腿痛?
天气日渐变冷,如何防治颈肩腰腿痛?
  • 作者:红中医工作室 更新时间:2018/10/8 16:38:10 来源: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中西医疼痛学术交流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中药竹罐对颈椎、腰椎疼痛疗效确切,尤其是久治不愈的一些顽固性腰痛。长信一通竹罐吸纳了市场上各种中药竹罐疗法的精华,并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针刺放血、中药竹罐、针刀微创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放血采用常规的采血针,针尖瞬间弹刺,无疼痛感。在医院可以走医保。
 

入秋之后,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增大,这一季节也是医院里“气候型”疾病最多见的时候。尤其是患有骨关节病的患者,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稍有寒凉刺激,总是最先发病。入秋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膝关节病患者,经常会出现病情加重迹象。对于老年人和有慢性腰腿痛的人,或者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天气变凉后要想适应气候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中医理论认为,骨关节病属于“痹症”范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入秋后,天气转凉,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寒邪凝敛,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导致颈肩腰腿痛的发病率增加,甚至会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酸胀、乏力等症状。

应对气候变化,颈椎病、腰腿痛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及时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进行预防保健。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保暖,防治寒邪侵入,由表及里。

应注意颈椎、腰部的防寒保暖。颈椎不好的人可以围个围巾,虚寒体质的人要加衣服,宁多勿少。

颈部肌肉大都暴露在外,容易收到湿冷寒气的刺激,使局部肌肉保护性收缩,从而导致颈部张力增高,出现颈部力量失衡,颈部肌肉紧张痉挛,进而压迫到神经、血管,发生颈部疼痛不适。

腰部肌肉受到冷刺激,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痉挛,促使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容易导致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腰肌累积性疲劳及活动量不足,也易引起腰椎的退行性改变。

二、要注意颈腰椎的适时休息与放松

1、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不宜久坐久站。

颈肩腰腿痛患者大部分是长时间在电脑前、伏案工作或打麻将等“强迫体位”状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如长时间保持单一的强迫体位,必然造成肌肉或骨骼的损伤。这种静立性损伤,初期一般表现为腰背肌僵硬、酸痛不适或颈背肌沉重,下肢发麻乏力,或腰痛难忍等症状。

据研究,人体如保持单一姿势40分钟,部分纤细的肌纤维会出现轻微断裂,但不足以引起症状。长时间静坐,肌肉内部的损伤累积到一定时候,会引发炎性渗出,血运不畅,进而容易出现肿胀、麻木等现象。

肌肉长时间得不到休息、治疗和锻炼,日积月累,会造成肌肉韧带张力下降,弹性减弱或局部缺氧缺血或纤维化,最后累及骨骼造成生理弯曲改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

因此,建议大家保持单一体位40分钟后,可以起来活动一下,通过肌肉的伸缩,释放静坐时内部产生的应力。体位改变时,动作要缓慢柔和,让肌体有个适应过程。

2、要注意加强自我锻炼,并注意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

比较常见的活动是慢跑,各类肢体运动体操。笔者的自我运动经验是:

首先,慢跑或者步行2-3公里,调动身体自身的积极性。活动后,身体的的血液循环增加,达到微微发汗最好。

其次,活动一下身体各个关节部位。人体主要的关节部位不多,可以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①腰部:双手卡腰或者双手交叉上举,缓缓转动腰部;双手上举直立腰部,然后弯腰探地;②颈部:缓缓左右旋、上下运动等;③膝盖:缓缓旋转;④脚踝、手腕:回味上学时的广播体操,运动;⑤肩关节:提肩旋转;向前向后抡胳膊;模仿背后搓澡动作等;⑥可以配合俯卧撑,以及各种体操动作。

掌握一个要领:肢体活动开以后,把各个关节动一动,保持肌体自身功能即可。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弯腰、下蹲、起立或提取重物时,应避免无精神准备的突然动作而造成腰部损伤。在劳动过程中,要注意重力的平衡,避免肌肉快速收缩或放松,引起肌肉撕裂伤。

3、注意饮食

秋天,特别是深秋,天气变寒,人们可通过饮食增加热能的供给,多吃鸡、鱼、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富含高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易消化的食物。民俗中有“贴秋膘”之说。

另外,根据传统中医思想,《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原则。

秋天,人们常常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喉痛、皮肤干裂,说明燥气消耗人体之津液。津液既伤,滋补津液就是秋季常用的补法。所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

三、颈肩腰腿痛的治疗

颈肩腰腿痛患者,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长信一通竹罐疗法是新兴的治疗顽固性颈椎病、腰痛、腰部椎管狭窄等症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东苑中医院、北京东城中医院等地方开展,久治不愈的上述患者,不妨去上述医院咨询、诊治。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